在以发掘新人为主要目的的九运会篮球比赛中,年轻球员的表现让人们感觉到:中国篮球的未来其实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王治郅等灼灼星光掩饰不了由来已久的窘迫。 九运会男篮比赛中,可圈可点的几位“新人”,都是CBA上的老面孔。在“掠夺”全运会金牌的指挥棒下,各省市围绕着全运会金牌的分布,掀起一股运动项目调整布局之风,投入产出远不如某些单项的篮球成为不少决策者精简的首选。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各省市区的专业篮球队由27支锐减至10支左右。各级体校也相继作出调整。从此,中国篮坛不但减少了一批好苗子,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一批好教练。而对于篮球运动而言,伯乐远比千里马重要,一个好教练可以带出一批好队员,反之,则可能毁掉一批人。 中国篮球目前最大的尴尬是:面对身材条件比以前强几个档次的队员,却不得不花费过多的精力重新从基础进行训练。1996年,CBA推出,篮球开始职业化,从理论上讲,这为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光明大道。但CBA,除了培养出王治郅、姚明、巴特尔等三大中锋,激活球市外,在后备力量的培养上仍是一条短腿。在市场的竞争中,由于各种外部制约政策的不完善,各俱乐部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短期的联赛成绩,比赛中过分依靠老队员和外援,年轻队员缺乏上场锻炼的机会。 在有年龄限制的九运会上,获得新赛季第四名的吉林东北虎俱乐部在预赛阶段即被淘汰,而一直在乙级队徘徊的天津队却一举冲入全运会决赛阶段。这一强烈的反差,其实反映出当前不少职业队忽略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如果严格按照市场分工的原则,CBA的各个俱乐部不必自己培养后备人才,但前提是必须拥有发达的后备力量培养体系。然而,CBA本身仍处于市场化的初级阶段,为其输送人才的体系远不健全。而篮球人才的培养有一个周期,后备人才不足的窘迫势必将在不短的时间内困扰篮坛!(欣桦) (新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