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队小将刚刚回到国内的甲A赛场,就“口出狂言”,这个说节奏太慢,那个说水平不高,这架式,像足了“海龟”――“海外归来”、见过大世面、要干大事业的精英。 记得1997年,被中国足协从健力宝青年队巴西训练营中急召回国,参加国家队世界杯备战阵营的五名年轻队员中,持这种态度的也不只一个。有人问李铁,你们和国家队的老队员们相比有什么弱点,他的回答是:“没什么吧。” 人不痴狂枉少年,“狂”是年轻人的专利,也是当今中国足坛最稀缺的东西,但人们对“狂人”的需求,总免不了有种“叶公好龙”的感觉,等到它真正出现在跟前,又会觉得怎么看怎么刺眼。郝海东公开对抗在世界足坛有相当地位的大师米卢,这种做法被知情人盼望已久,但事情真的发生之后,人们的反应却又变成:“什么时候轮到你出来说这种话?”连公认的国内足坛第一人郝海东都是如此,何况中青队的小将? “狂”要有资本,才“狂”得让人觉得有理。一没成绩,二没经历,因为被媒体捧得很高,就认为自己确实已经是个人物,有资格说三道四,这有时候会把自己引向一个不好的方向。实际上,中青队的队员,个人能力是不是足够出众,对他们这一拨人了解颇深的徐根宝已经发表过意见,他们未来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徐根宝也做出过预期――“不会达到郝海东和范志毅的水平”。在整个足球圈并没有认可他们的实力和潜力,而只有媒体在背后吹风鼓劲之时,说话太“狂”,可能会是在给自己下绊子。 “狂”也要有底气,才“狂”得不至于显得可笑。中青队在世青赛上并没有涌现出非常突出的球员,世青赛这项比赛的意义所在,被他们曲解,从这个意义上说,中青队整体的表现在个别场次令人振奋,但单个球员的表现是否总能让人起立而为之激动呢?这个问题上你很难给出肯定的答复。你可以说整个阿根廷队全都是天才,也可以说整个加纳队都是天才,但和那些由天才个人拼凑起来的松散整体相比,中青队的整体组织严密,来自于他们像是由整齐划一的单个分子组合而成,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天才”,恐怕就不是我们自己的媒体能说了算的了。 李彦、李毅和沈晗组成前场进攻三角的前一届中青队,在亚青赛上并没有输给日本,但后来日本的同龄人成了亚洲冠军的顶梁柱,这三个国青小将,除了李毅还入选国家队,另两个甚至在甲B球队中都打不上主力。和当年李毅前场突破时的锐利相比,现在的曲波好象并不出众,而像胡兆军送出的长传球,李彦那时也很拿手。青年队时的成绩你真的不能太把它当回事,更何况中青队还并没有取得什么特别优异的成绩呢。 “狂”得太早,会耽误自己。而那些让中青队球员不切实际地产生“狂妄”念头的人,包括过于看重中青队成绩的领导,以及过于急切地寻找新的炒作素材来填充版面的媒体,这样做会是害了孩子。(廖珂景) (搜狐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