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以成人化功利主义模式塑造的青年队伍,成绩是唯一的目标。如果连成绩都没有取得的话,再回首看它从组建到发展的一步步,往往你得不出什么好的结论。 但中青队却是个例外。沈祥福的组队模式被大肆推崇,足协领导甚至说,中青队不能解散,他们就是未来的国奥队、再远的未来的国家队。尽管有关“中青队保持整队建制参加联赛”的传言已经被辟谣,但如此荒诞不经的话能够出现在媒体上,本身就说明了,有些人还是忍不住把这支队伍看作是中国足球又一个“救星”,希望能够把他们目前相对于同年龄球队的某些优势一直保持到8年以后的成年。 这种想法的初衷可以理解,因为当年的健力宝队在回国之后,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解散还是不解散”的争论。解散之后,除四五个拔尖队员外,其它的都埋没在如今的甲A和甲B队伍当中,指望那批到巴西留学过的青年人担起中国足球的重担,已经彻底不可能了。 但如果从青年队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这样也没有任何遗憾。一支青年球队出了3个国家队队员,可能就是一种成功吧。但你要指望十年前挑选的苗子,十年后必定能够成为大厦的栋梁,那么世界杯的冠军,早就是加纳队了。足球世界里没有这么个道理的。 把一支青年队完整地保存到成年阶段,这种想法哪怕只是在中国足球的决策者头脑中出现过,那就是一种不可原谅的外行。而如果不顾一切付诸实施的话,那才会“载入中国足球史册”呢,不过是被当作最大的“形而上学”的笑话。 人才是在不断选拔、不断筛拣中发现,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要求下成长起来的,并不是你找到一个胚胎,把它放在特定的温室里,给它时间就能成形的。实际上,没有成熟的时候被给予太多的规制,对未来的成长没有好处。而且,若干年后的战术要求、球员选拔标准,又怎么可能和这届中青队选材的时候一样呢? 其实沈祥福的战术构造,已经像个套子般把中青队的队员们给箍了进去,青年人的个性个性被剪裁以适应整体需要,冒险天性被压抑以营造一种老气横秋的足球,如果他们还在这个套子里继续呆下去,一直到8年之后,我们真的想像不出,那会把球员变成怎样的机器。 欧美球队最看重的,是中青队里看来最不用脑子踢球的高明,可能就是一个证明,证明人家的选材观点,和中国足球界存在很大区别。高明在青岛队打得太“独”,在中青队打得也太“独”,给人以有勇无谋的感觉,就像1995年国奥队里的曲圣卿。但我们实际是过早地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青年队员。在他们目前的这个年龄,他们本是有权利冒险、有权利尝试,有权利通过失败来学习和进步的,但中国足球的传统观念并不认同这一点。 拉德认为曲圣卿是1996年那届国奥队队员中,最能在欧洲足坛取得成功的一个,但曲圣卿甚至没能入选最终的阵容。现在,尽管曲圣卿在国内也算个“大腕”,但出国踢球,求得自身更高发展的雄心和机会,已经没有了,他终究也不过是中国的优秀前锋“之一”。 现在,像高明、曲波这样的年轻队员,可不能再那么被荒废了。他们求得人生最大发展的机会,就在国外,而那样也意味着中国足球在未来需要他们的时候,能收回来被欧美足坛磨得锋利百倍的两把尖刀,就像谢晖和杨晨。 甚至连目前中青队中,被认为过于遵从战术纪律,踢法过于僵化的一些球员,其实也有这种追求自身最大发展的权利和潜力。他们完全可以成为更有特点、更具全面性的球员,而不仅仅是一台机器上只发挥特定作用的一个零部件。 中青队不但不应该继续保持,应该解散,还要散得更彻底,让这些有潜力的苗子能散多远散多远,最好南美有,欧洲也有,在最好的环境里让他们挖掘出最大的潜力,看他们当中能出几个真正的尖子。有尖子,真正以世界的眼光衡量出来的尖子,中国足球才有希望。 (搜狐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