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01月18日讯这两天在红塔基地的三号场地,时常有两名金发碧眼的外国记者夹杂在场边近百名的中国记者中,他们俩与爱凑热闹的中国同行不同,总是静静地站在场边观察米卢和队员。两人一个叫马凯,一个叫霍姆,均来自德国发行量最大的综合类报纸《南德意志报》。文字记者马凯中文相当流利,用中文交流没有任何问题,而他的法国籍同事霍姆则只顾着拿着一个数码相机在一旁拍照……
米卢对谁都是那么“狡猾”
马凯是《南德意志报》驻北京站的记者,他一般只负责报道有关中国的政法新闻和社会新闻,而对于体育,用他的话说完全是一个“门外汉”。一个不太懂足球的外国记者如何看待米卢、如何看待中国足球?这当然会引起我们的好奇。专门跟着米卢从北京来到昆明的马凯对此也并不避讳,他告诉我们,此前他曾对米卢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专访,通过与米卢接触,在他看来,可以得出的第一个结论便是:米卢的“神奇”绝不是纯粹出于运气。
“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这种聪明甚至可以用‘狡猾’两个字来形容。”他双手一摊,解释说这就是米卢在他的面前最爱做的一个动作。马凯强调,在米卢的身上,总能发现一些与他从前采访过的政治家相同的特点和风格。“他能够很轻易地与人消除距离感,他言语间透出的亲切、随和暗示你能很深入地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不过,总是在切入主题之前,他便恰到好处地将你的话题引开,从这一点来看,米卢并不像一个仅以足球为生的人。”他说。
中国足球近于一种社会现象
马凯告诉我,他喜欢中国文化,但他现在仍然不能完全理解中国足球。“说实话我对中国足球一点印象都没有,踢了那么多年还没有进入世界杯,谁会来注意你啊……”他接着夸张地说,“中国队这次出线对于中国来说肯定是件大事,这种轰动效应甚至可以和当年两德统一在德国的影响相提并论。”用马凯的话来说,他眼中的中国足球“更接近于一种社会现象”。他说,44年的期待就很能说明问题,这种期待早已脱离了单纯的某一体育运动的层面,与德国球迷相比,中国球迷显然更加投入,有时也显得更加极端,中国人可以为一场比赛去嚎啕大哭,这种情感流露方式甚至让他这个来自世界足球强国的德国人很难理解。
与国家队队员的交往也给马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这些队员谈话时,总是有很多的保留,似乎有很多的顾虑,而且让你觉得“用词都很中性”。“我只是好奇他们在想什么,但我不知道这是球队里的纪律还是他们本来的性格就是这样的,不过,我的总体印象是,中国人的表达方式的确比西方人含蓄。”他说。对于中国足球记者,马凯更多流露出的是同情。看到场边这么多的记者,他说自己很理解新闻竞争的压力。“你们人口很多,报纸也很多,工作的压力自然会更强。”他说,“在抢新闻这一点上,许多中国足球记者都很出色,但他们引导读者的工作还做得不够,有时候还显得不够客观,这对于新闻来说是很致命的……”
在中国的经历回味无穷
36岁的马凯还告诉记者,他在中国已经呆了五年。来中国之前,他在德国的汉堡大学念书,而他的家乡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慕尼黑。一直对中国文化很有兴趣的他来到西安的西北大学学中文,后来就成为了《南德意志报》驻北京站的记者。记者的工作让他喜欢上了中国的很多地方,西安、北京、昆明的海埂……“中国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他们有时候显得很有趣,他们的思维也与西方人有一些差异,虽然我在中国已经待了五年,这还是经常让我觉得很新鲜;我一年之后就要回德国了,我想我的‘中国情结’永远不会消失……”
他说。今天,他们将离开昆明回北京,他说他关于米卢和中国国家足球队的报道已成为抢手货,不仅《南德意志报》已经开始催稿了,另外一家瑞士的报社也正在等他的稿件……“现在全世界都在关心中国!”他笑着说。(黄一可)
(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