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虎北京报道:上周四(15日)在上海,中国足协掌门阎世铎上台后一直不遗余力摇旗呐喊的足球体制改革新方案“中超计划”匆匆出炉。根据中国足协高层的说法,创建中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全新的比赛机制,彻底改变目前甲A的顽症弊端,最终要把中超培育成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但是,仔细体察该方案的核心意旨,我们发现在与俱乐部进行的貌似公平的博弈中,中国足协故伎重演,又玩了一把“障眼法”游戏,足协牢牢掌握的“一票否决权”,仍在决定未来中超的命运。 中超之梦: 足协想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 根据披露的信息,中超计划最实质的内容是俱乐部将成为中超最高权力机构——“中超联赛委员会”的参与者,每个俱乐部获得平等的一票,这样使得俱乐部从原来的“游戏参与者”变成“游戏规则制定者”,俱乐部终于获得与自己命运息息相关的联赛的决策权。 果然,该计划得到了俱乐部一定程度的认可。因为此前媒体已经详细披露过中超计划设定的俱乐部在基础建设方面的门槛,很显然,对于每年向联赛砸进6亿以上雪花银子的中国十几家绿茵豪门而言,这个门槛实在形同虚设。根本的区别是,俱乐部一向主张自己来主宰联赛体制,这个要求一直被某种势力压抑。这也是此前被媒体爆炒但并没有明晰玩法的中超计划无法引起俱乐部共鸣的原因,就在上海会议之前,俱乐部仍在纠集密谋联赛新势力,用“中超办”主任郎效农的话说就是“卖私盐”。上海会议显然出乎俱乐部的意料。 联赛启动8年来,在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制约下,游戏参与各方完全陷入了亏损越来越剧烈、丑恶行径越来越公开化的泥沼之中,月前的甲B丑闻就是一个明证。职业联赛的发展已经与管理层最初的愿望南辕北辙,玩足球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豪门烧钱夸富的特殊发泄渠道,足球成为企业豪门争夺稀缺资源时与各级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穷思变、变则通”,管理层谋求变革的意图由来已久,而俱乐部也对这种欲罢不能的“烧钱战车”心存畏惧,变革呼声首先由它们中的弱者发出。 但是,希望变革的双方却走上了对立面。管理层想改变现状,但仍留恋旧体制赋予的特权;而俱乐部想通过组建“职业联盟”挣脱体制羁绊,实现“自己的联赛自己说了算”的梦想。现在,足协捧出的中超计划似乎提供了一揽子解决方案。 一票否决权: 足协预先埋进中超的地雷 然而,足协在中超计划上却耍了一个“花枪”。与现行足协对甲A、甲B联赛的管理体制不同的是,未来足协只对中超联赛进行宏观、原则性的管理,而对中超联赛的全面管理则由管理委员会进行。但是,足协在中超最高决策机构“中超联赛委员会”中的地位没有被明确披露出来,来自媒体的说法是足协在该委员会中拥有一票,与各俱乐部拥有的一票在数量上不相上下。有实质性区别的是,足协的这一票是的的确确的“金票”,而俱乐部拥有的十几票只是用于点缀的“水漂”而已,因为足协的这一票具有“一票否决权”。 这个“一票否决权”的设想由来已久。在早先由中国足协主持的《关于组建新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管理机构的研究》课题中,对新联赛管理机构提出了新的设想:新机构“与原有联赛委员会最主要的区别是新的联赛委员会是以俱乐部为基础和主体组建,而不是以各赛区委员会领导为主体,大大增强了俱乐部的权力,调动了它们的积极性。同时,中国足协代表拥有一票否决权,突出了中国足协的主导地位,保证了委员会一切决策必须遵循中国足协的章程和规定,保证了联赛在健康、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可以看出,中超的构想核心即在于此。 现在,俱乐部正在为自己正当权利回归弹冠相庆,尽管这种天然就属于自己的权利中它们只争取到了微乎其微的重视。显然,俱乐部并不想与管理层“较真”。因为种种迹象表明,俱乐部没有真正把足球看作产业或事业来经营,而只是看作获得各种寻租手段的特殊工具而已。一位俱乐部老板曾告诉记者,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是各种资源的最大拥有者,企业想与政府打交道获益,足球是捷径,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它”。 这样看来,中超计划中隐藏的“一票否决权”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足协和俱乐部都心知肚明,秘而不宣,故此才有“俱乐部达成共识”云云。 上市? 市场收入能撑起足球产业吗? 中超计划的另一个实质构成因素是成立中超经营开发公司,由参赛各俱乐部、中国足协及社会资金共同发起设立,该公司将以股份有限公司的架构组建,将来争取成功上市。 在各行各业蜂拥上市“圈钱”的资本经营浪潮之下,足协也要赶赶时髦,届时中国将出现第一个真正的体育产业公司了吗?有趣的是,足协在中超中埋下的“一票否决权”地雷同样会断送这个上市梦想。首先,根据中国现行的《证券法》,上市公司必须同股同权,而足协在中超中“一股独大”的特殊股权地位何以处之?其次,中超经营开发公司与各俱乐部自行经营开发权的边界恐怕将来仍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会不会像目前足协翻牌公司福特宝的垄断地位呢?最后,最根本的问题是各俱乐部目前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母体“无私输血”,如果将来母体狠心断奶,目前甲A的虚假繁荣将不复存在。也就是说,来自足球自身市场开发的收入能否撑起足球产业还是一个未知数,就连郎效农也承认足球最发达的欧洲球会也必须依靠母体输血。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足球能否自我造血?放眼全球,欧洲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基本上是一个没落趋势,而美国体育产业模式正在兴旺发达。有关研究显示,欧洲几乎所有投资体育项目的资本回报将乏善可陈,根本原因在于欧洲体育的玩法并不是纯市场经济导向的结果,用郎效农引用AC米兰俱乐部经理的话来说,足球是政府和市场的“敲门砖”。而美国的情况正好相反,投资体育的资本回报大致都在20%以上,其NBA、棒球、冰球等联赛成了真正的“聚宝盆”。关键原因在于发达的市场环境催生了发达的体育产业。 值得玩味的是,欧洲的没落足球在中国找到了知音。欧洲俱乐部兴起的上市浪潮似乎谈不上成功,圈钱的目的达到了,而给投资者的回报却并不显著。相反,美国几乎所有经营成功的体育俱乐部都没有上市,其绝大多数都是由私人家族所有,这并没有妨碍其成功经营、大把赚钱。对比之下,目前谋求上市的中超是不是拜错了山门呢?如果将来中国A股市场也混进了一支名为“中超”的上市公司,它的命运会不会和今天市场上那两支披着体育产业羊皮的上市公司一样尴尬呢? 然而,中超设想尽管无法改变造成目前职业联赛弊端的实质性问题,但中超出台无疑也表明了足球管理当局努力适应WTO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给足球产业带来的巨大变革。中超的具体实施要等到2004年,随着今后两年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作为中国体育职业化改革领头羊的足球产业也将发生内在的巨大变革,中超计划势必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调整,直到符合市场各方利益平衡为止。或许那时候管理当局是否愿意退出历史舞台已经由不得自己。按照郎效农的说法:“(中超计划)还算不上质变,也许再过两年还会有改变的。” (南方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