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运会吉祥物“威威”形象趣致。看着这只招人喜爱的南狮,不少老广州自然地想起六运吉祥物———那只代表着广州改革开放形象的小山羊。 这只山羊的设计者,就是著名漫画家、本报编辑方唐先生。1987年广东举办六运会时,设计师何世德把方唐推荐给广东省体委,专责吉祥物的设计。方唐花了几个月时间,设计出小山羊形象,并且绘制了吉祥物参加34个比赛项目的造型。吉祥物设计稿一出,便获得了一致通过和好评。 六运会是我国集中社会力量办全运会的成功典范。这次盛会上,吉祥物的使用权也第一次以商品的形式固定下来。六运会期间,小山羊首次在富士、施乐等公司的产品包装上出现。作为设计者,方唐先生当时一共只得到了1000元设计费,这在今天是很难想象的。 相对六运而言,九运会的商业味道更浓了。以九运为题材推向市场的“产品”共有12个大项,分为场馆建设、比赛器材购置、产品专有权、冠名冠杯权、各类人员服装等等,吉祥物“威威”的身价也高了许多。不少希望使用“威威”形象的企业,都至少要向组委会交付10多万元的授权费用。即便如此,“威威”的市场前景还是让商家趋之若鹜。在九运会期间,利用标志、会徽、吉祥物等所制作的纪念物品种繁多,数不胜数。 14年间,从六运的“小山羊”到九运的“威威”,吉祥物已经从单纯的“形象代表”转化成为商业利润的载体,这令方唐先生感触良多。他表示,这不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经营意识转变的结果。 本报记者符桂新实习生高嘉嗣 运动员:轮到我服务了 历史是这样有趣:又一次,解放军队VS辽宁队。 2001年11月23夜,九运会女子篮球决赛。她坐在佛山体育馆的观众席上为解放军队助阵。8885,解放军队第五次卫冕全运会冠军! 她就是广州人李小勤。篮球、体育,是她生命的汁液! 14年前的那个同样火药味十足的夜晚一定在她脑海里翻腾:六运会女子篮球决赛,天河体育中心,她代表解放军队出征,场上生猛的进攻后卫,和队友一道为战胜辽宁队而欣喜若狂。 从六运到九运,李小勤经历了从一名优秀运动员到一名体育官员的“改造”,这位前国家队女篮队员如今已换了身份———天河区体育局副局长。由于天河区承担了九运会射击、棒垒球等五大项目的竞赛接待工作。这几个月,她忙得昏天黑地。 “去广州参加六运会,我一听就乐坏了,一年多没回家,可想了。那年新修了很宽的广州大道。同伴都说,广州真美。我听了可得意。”李小勤回忆起当年六运会的情景,“我们运动员一出站,就被接上了面包车,以前我们都是每人带个小马扎爬上解放牌大卡车,光这点就让女孩子们开心得不得了,还安排在高级宾馆住,当年广东提供的高水准服务让大家都大吃一惊。” “做了这么多年运动员,都是别人为我服务;这次九运会轮到我为运动员、裁判员服务。我没想到的是,要使一个规模巨大而又繁杂的九运会运转自如,有条不紊,还真不容易。” 本报记者余颖 官员:在付出中放飞梦想 “付出我的爱,放飞你的梦,我们的路将成为生命中最深的感动……”车上收音机里又飘出了熟悉的九运会会歌,天河区区长陈小钢的眼眶不由湿润了。这些天来,即使是不经意间听到这首歌,他都会心头一热。 14年前,六运会召开时,陈小钢大学刚毕业两年,是省委办公厅的一名普通干部,参加了六运会开幕式贵宾接待工作。他回忆说:当时谁不兴奋啊,仅主席台贵宾位置的摆放,他就和他的领导和同事一起整了几个通宵,改过一遍又要重排,直到开幕式前一天晚上,他一夜没合眼,将1000多个贵宾的名字手写好,再亲手贴在座位上。 六运会的开幕式非常成功。不料,在即将开始前,一场中雨突如其来,给数万名观众来了个措手不及,附近小店的雨衣、伞被抢购一空。“我在现场忙里忙外,被浇了个湿透,那天我穿着平生买的第一套西装,可惜了……”他近乎调皮地笑着。“喔,还有一个第一,为方便联络,开幕式上我第一次用上了手机,就是那种像砖头那么厚的模拟机,可能在广州也是第一批。” “九运会给了广州一个建设‘新广州’的机会,我们三年多奋斗的结晶发出了绚丽的光芒,个中艰辛只有自知……”如今担任天河区区长的陈小钢感慨万千。天河区首次承担九运会这样大型运动赛事的组织和接待任务,他也担任了射击、棒垒球等五个项目竞委会主任。 “办六运会时,整个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情绪非常激昂,而14年后办九运会,广州则是以一种非常自信的姿态站在全国人民面前。我接触的许多外地来宾都惊呼‘广州变化太大了,就像变魔术一样’。”广州史无前例的自信从何而来?陈小钢认为,完全是因为与三年前相比,广州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九运会闭幕式结束后,陈小钢和很多观众一样如释重负地待在那儿,久久不愿离去,好像是在喘一口很长很长的气。是啊,九运梦终于圆了。圆梦的过程则是方的,是棱棱角角披荆斩棘的。 本报记者余颖 球迷:粤足捧杯成追忆 他的脖上挂一把“炸药”。不不,我是说挂着一把绑在一起的喇叭。那一个个喇叭,是专为足球场上宣泄情绪用的。 他叫潘新昌,地道广州人,证券从业人员,属于中年事业有成生活滋润的那一群人。11月21日夜,广东对辽宁。他脖子上挂着这么一挂喇叭,径直去了天河体育场。 体育场内传来了海潮般震响。他不由自主地拿起喇叭,和上万球迷一起疯狂地喊着、叫着……但是,广东队却净吞四蛋,利落地败下阵来。 “到下半场开场不久落后成了0:3,我已经麻木地再也吹不响喇叭了。我还看球,但已经不知道应该看谁。很少再有神来之笔,激动我那日渐老去的心灵。就在那天晚上,大家都在缅怀一场经典———14年前,六运会广东队和辽宁队生死战,也在这片绿茵场。但对我而言,那已经化作青春飞扬的旗帜,永远留在我青春岁月的记忆中。” 1987年六运会时,他读大学四年级,是最狂热看足球赛的年纪,自己也是球场上放逐的豹子。在他最有热情的时候,麦超、古广明等广东队名将给了他梦幻般的感受。“我不记得是十块还是二十块一张票,反正也是攒了好几个月的零花钱,好不容易托人买到”。 “你知道‘点球专家’、‘金左脚’———麦超吗,当时就是靠他一脚点球命中,最终粤军以1:0击败辽师,捧得全运金杯。这是我看过最经典的一场比赛!麦超在我们的追忆中被视作‘射雕英雄’。我们每个人都冲着场内大声地喊:‘麦超,好(口+野)!’来来回回地喊,像大海的巨浪,一浪高过一浪!” 当晚,他和同学狂欢了一晚,几包花生米加几瓶啤酒,庆祝自己享受着广东男足的巅峰时刻。麦超当年的那一脚点球,更让他心中涌起了“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谁怕谁”的一种普遍潜在的英雄感。如今,中年的他,已经没有了在足球场上角逐奔突的冲动,但他老想重温这种感觉,让萎缩的心崇高的抖擞一回。 “那属于我们的青春岁月,已经在终场哨声中结束。”他的脸上不觉中浮起苦涩。 唉!广东足球…… 本报记者余颖 记者:父子同书开幕篇 14年前,六运会在广州举行,本报记者周文韶将开幕式写得精彩纷呈;14年后,九运会由广东举办,此时,老周已退休,其儿周方平“接力”,将九运的开幕式写得荡气回肠。有道是“上阵父子兵”,作为采写六运和九运的两代人,父子俩心有何感? 回想起当年的六运会,周文韶还是难掩内心的激动和自豪。老周告诉记者,六运会前,天河还是一片荒凉和冷清。天河体育中心建成后,广州人惊喜莫名,因为六运,天河体育中心附近高楼林立,大厦耸云,由此带旺了整个天河区。作为当时本报机动部的一名记者,天河的新貌让人感到一切都新鲜,所以下笔写六运开幕式那篇文章,真是“文如泉涌,行云流水”,怎么写都可以。 没想到14年后,全运会又回到广东。 “只可惜,我已退休了”。 老周虽退,还有小周。如今已是本报体育部名记的周方平,接过父亲的笔,一如他父亲当年采访六运那样,被派上九运开幕式的“战场”。然而,此时已是今非昔比,广州已不是以前的广州,天河也不是当年的天河。新天河、新广州、新九运,要写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如何立意?周方平深知———办九运,广东省付出了许多,这种付出让广东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世纪,中国申奥成功,中国足球走向世界,中国加入WTO,经济腾飞,体育强大,2001年是中国年! 想到这些,周方平难抑心中波澜,一篇大写意《珠江潮中国龙世纪魂》一挥而就。 老周读罢,深喜,感慨系之:“江山代有才人出”嘛! 本报记者符桂新实习生高嘉嗣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