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多个中国记者!”国际大体联主席基里安惊呼,“你们中国人是不是都是记者?”中国人自然不都是记者,可中国人的小毛病在庞大的大运记者群里全都找得到,有时我真为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员感到脸红。 中国代表团的首次新闻发布会,李富荣团长正在回答记者的提问。一个正对着他的记者手机忽然铃声大作,那位记者看上去也有一把年纪,掏出电话就接,只听他一个劲儿地嚷嚷,“说话,你说话!”声音几乎盖过了台上的发言人。不少记者对其怒目而视,但他依然在嚷嚷:“我这儿正开新闻发布会呢!” 明知自己在开会,干嘛不把手机设置成震动呢?其实,平时这样的人也不少见,大运组委会开新闻发布会时,前来听会的中国记者也有不少中途手机响的。但是在这种极为正式的新闻发布会上公然接电话的人还是非常少见,怒目视之仍无效果后,咱也忍不住冲他嚷了一句:“你这样太不礼貌了!” 说完之后心里很不舒服,毕竟都是同行,这样不给老同志面子,好像也有点不合适。坐在身边的同事看出了我的心思,鼓励我:“说得对,我也想说,可是没勇气。”会后,他又给我讲了几个耳闻目睹的例子。 “那天在新闻中心写稿,耳边忽然听到窃窃私语,说话的是两个说东北话的记者,一个说,‘新闻中心一楼大厅可以免费借佳能相机,只要压个证件就行了。咱们干脆借一个,带到沈阳去!’另一个说了,‘好倒是好,可是那儿要求是白天借,晚上还,咱们给带走了,合适吗?’‘有啥不合适,知道了又能把咱们怎么样?’”我的同事冲我一咧嘴,说,“听听,这哪里是记者,分明是个泼皮,完全是强盗逻辑。” 另一件事儿更让人啼笑皆非,新闻中心设有免费的饮料点,饮料都是用纸杯装的,居然有人跑去连取数杯,一转身给倒在自己的水壶里,还美其名曰为“备战备荒”。 有句民谣说,“防火防盗防记者”,有些场合,这话还真是没错。特约记者梅玫(本报北京专电)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