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亮相九运赛场的境外裁判与内地裁判的场上表现,再结合九运开赛以来裁判员遭殴、裁判桌被掀等事件,可以发现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权威”二字。一是教练员、运动员和观众对裁判权威的认同程度,二是裁判对自身拥有权威的自信程度。这两方面,内地裁判似乎都不如境外裁判。 教练员背着装满现金的袋子,随时准备交钱申诉,已成为九运会拳击比赛场外一景。这一幕折射出的,其实是一些运动队对拳击裁判权威丧失的普遍预期心理,难怪拳击裁判如履薄冰、压力巨大,并且深感委屈。 九运会曲棍球比赛引进了四名境外裁判,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二部主任、中国曲棍球协会秘书长吕志华在观看了几场境外裁判执法的比赛后说:“境外裁判与内地裁判相比,判罚非常及时、果断、力度大,而且相当自信,不像内地裁判在判罚前,思想活动很多:我吹了以后,运动队会不会有意见、有想法?结果是不敢吹或吹得很犹豫,不但选手有意见,也影响了自身的权威。” 裁判本来是体育竞赛规则的“护法”,是保证比赛高质量、有秩序进行的关键人物,其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可是由于权威缺乏,有时裁判反而成了比赛顺利进行的障碍。在1993年七运会曲棍球比赛中,有的队员不服裁判判罚,曾出现连续罢赛的现象,许多场次的比赛不得不被迫中断或终止,有的一场比赛甚至数次中断。吕志华说,当时只要裁判判罚稍有争议,大家便停止比赛一遍遍看录像,结果本应完整的比赛变得支离破碎。 由此一个恶性循环开始了:裁判没有权威,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屡屡发难,裁判心理压力过大、自信丧失,判罚错漏越来越多,在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眼中,其权威也相应越来越低。 内地裁判为什么缺乏权威?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者是裁判本身业务学习不够,执法水平低;或者是裁判职业道德问题,故意错判;或者是运动队尤其是一些赛前期望过高的强队心理失衡,从裁判身上挑刺……如此种种,形成了一个质疑裁判权威的先入为主的普遍舆论氛围。所以,特邀外籍裁判执法,已经不仅仅是保证比赛公平、提高内地裁判水平的目的了,有时还得借境外裁判来提高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对场上执法权威性的认可程度,例如棒球、曲棍球每逢有东道主参加的关键场次比赛,都由境外裁判上场。 如何提高内地裁判的权威?除了裁判员的业务建设和信用建设以及对运动队“尊重裁判”的针对性教育外,关键还得靠制度建设。内地裁判执法不果断或不自信,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由于体制原因,内地裁判大多是运动员出身,与运动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各自都有一个“婆家”,执法时受场外人情尤其是行政干预太多。所以要完备相关制度,以保障公平执法的裁判员没有后顾之忧,同时把“黑哨”裁判“打痛”、“打怕”。 九运会在保障裁判权益、监督裁判执法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和富有创新的工作,例如在棒球、曲棍球等项目引进境外裁判,跳水比赛中依靠计算机客观评估系统来监督和约束裁判员、赛前跳水裁判通过严格培训和考核才能上岗,羽毛球比赛上岗裁判一律挂牌执法、每片比赛场地共14名裁判上场等,取得了明显效果,日前有关部门还对5名拳击裁判进行了严厉处罚。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应该得到及时总结归纳,并将之制度化,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内地裁判的权威,减少比赛中的不和谐声音。肖春飞范春生 (搜狐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