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激战4天的九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落下帷幕,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然而,就在离颁奖现场不远的一条小桥上,福建队的领队王子刚一言不发,若有所思。短短的两天里,广东队4金夺其三,而拥有名将李晶晶、号称极具夺金实力的福建队却几近颗粒无收。 广东队赢了,是因为“地利”吗?福建队输了,也是输在“地利”上吗?即将成立的国家队,在世界赛事上能坐第几把交椅?相比已开展该项运动多年的强国,激流回旋如果把目标锁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取金牌,我国该走上一条怎样的“速成”之路呢?本次比赛,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场地没有主客之分 据有关专家分析,福建队此次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劳师远征,年轻选手面对广东队欲扬先抑的心理战没能沉住气。而陌生的赛场也是福建队“抛锚”的关键。在最后两天的决赛里,竞委会两次重布航道上的水门,一再提高难度。福建、解放军、辽宁等强队,由于一直未得到充分熟悉场地的机会,以致决赛时频频翻船、碰门,大量失分。另外,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5日傍晚,某队在裁判重新布设水门并封闭场地后,得到悄悄进入赛场训练的“特许”,为决赛赢得宝贵的训练机会。 也许这只是谣传,但它起码说明,此次参赛的各队很看重自己对比赛场地的熟悉程度。据国家体育总局一位官员介绍,在国际高水平比赛中,从来没有“主场”、“客场”之说。像世界杯赛就分成很多站的比赛,赛场分布在世界各地,选手更不可能逐一熟悉场地。国际划联认为,高水平选手应能凭对水流、障碍物等情况的迅速观察作出准确判断,随机应变,完成比赛,所以只要场地在长度、宽度、水流量和落差等方面符合标准,选手根本不在乎航道和路线的改变。 “头脑”训练尚待增强 可惜,上述说法,不少地方队的教练并不认同。熟悉的场地对他们太重要了。平常,他们强调的是选手身体素质和技术的训练,希望通过枯燥无味和艰苦卓绝的训练让选手“速成”。而激流回旋项目的“另一半”,即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敏捷的反应和水感等等,则因耗时长、难度高而往往在训练中被忽略了。 当然,他们的做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激流回旋项目早于1996年进入奥运会,而国家水上管理中心也制定了目标,争取进入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前八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夺一枚金牌。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只能依靠目前处于15—20岁之间的选手,另行挑选已经来不及了。要把这拨选手带进世界八强,只有进行大强度、高密度的训练,而针对选手的敏捷反应和应急能力等的“头脑”训练,也就没有机会认真琢磨了。 看看国际水平,就知道我们的差距了。据介绍,目前在世锦赛、世界杯等高水平的国际比赛中,前八名选手的差距加起来不超过1分。而且,比赛中选手碰门的情况也绝无仅有。根据规则,碰门一次加2分,等于选手的到达时间加长了2秒,肯定无缘前8名。但从九运会比赛看,第一名和第二名可以拉开足足10分的差距。滕圆在第二轮比赛中被加2分,仍然轻松夺冠。 缺乏灵活性的头脑,对国际水平显然难以企及。此次九运会中福建队的失手,只是中国选手存在问题的一个缩影,而广东队尽管金牌大丰收,也并不能说明其训练很全面系统。 选材不抄国外方式 谈到我国激流回旋如何尽快达到世界水平,国家水上管理中心主任韦迪认为,中国不能照抄国外的选材方式。 据他介绍,该项目较发达的东欧国家,运动员在六七岁时就开始接触赛艇,运动员从小就从事单一的激流回旋运动,往往忽视身体素质的锻炼,淘汰率也较高。 韦迪说,激流回旋是“贵族运动”,我国经济还不发达,而且有的地区根本不具备开展激流回旋的地理条件。如果要搞“金字塔”式的选材结构,广种薄收,资源浪费太大。他表示,目前中国运动员从15岁左右开始接触该项目是合适的,15岁以前可以先锻炼身体素质。 不过,韦迪也承认,中国开展该项目太晚,时间太紧。业余选手网络的建设和职业联赛的开展已迫在眉睫。(崔旭明) (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