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冲击世界杯至今尚未成功,但是6次冲击波导致了中国足球两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足球现阶段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在这两次转变中寻根溯源。 世界杯情结催生职业联赛 提起中国足球的职业化,不能漏掉施拉普纳和王俊生。前者提出了中国足球的出路在于职业化的建议。后者则接受了这一思想,并成为起到决定性影响的践行者。 但从施拉普纳提出动议,到职业联赛开张,前后仅有两年的时间。这么快就孕育而生,按照一般常规,无论从足协的办事效率,还是工作作风,不到万事俱备的情况下,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推出这样一个庞大又芜杂的改革工程。它必然是在一个强大的外力推动下上马的。这个来自外部的作用力就是1993年中国足球第5次冲击世界杯的失利。 这一年,在世界杯外围赛小组赛阶段,施拉普纳率领的中国队在赛程还未过半时,就提前结束了世界杯之梦。在最后一场已经无关大局的主场比赛中,成都球迷发出了“中国足球,十万火急”的紧急呼吁。在当年的大连中国足协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中国足协关于开展职业化改革的方案。就这样,积郁在国人心头的世界杯情结,最终成为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催生婆。中国足球也从此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当时的中国足协掌门人王俊生同时还勾勒出以职业化为航母,在这个巨型平台上,中国足球将在若干年内取得标志性成果。一、职业联赛开展3年后,进入法国世界杯决赛圈。二、职业联赛开展5年后,进入奥运会决赛圈,并力争进入八强。三、2002年,进入世界杯前16名。从中不难看出,中国足球的职业联赛,出发点是世界杯,归宿点也是世界杯,带有明显的世界杯战略。换种说法就是,关于世界杯的问题,推行职业联赛是一揽子解决的办法。但是职业联赛并没有出现王俊生当年所期待的结果,而且职业化的问题似乎比成果更多。 中国足球的职业化,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认识,它顺应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大趋势。体育的市场化,方向是对的。8年来,中国足球也因为职业化形成了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体系。但是作为竞技体育最核心的部分——足球运动水平的整体提高,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具体上讲,通过戚务生和霍顿两个时期,两届国家队的依次失利,无情地检验了职业联赛以来,中国足球至今不仅没有取得标志性成果,而且水平在下降。本来,在决策者的设计蓝图上,职业联赛的开展与世界杯出线是一个互动的双赢关系。但是由于期待中的标志性成果始终没有出现,职业联赛本身的开展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甚至否定。应该说,有些批评是片面的,不实事求是的。但是更多的,相对集中的批评是中肯的,是决策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情况。仓促上马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带有明显的早产儿特征——先天不足,基础脆弱,规范滞后,配套不够。在开展过程中,又出现急功近利、暗箱操作、虚假繁荣等新的病灶。如今,这些固有的、新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又犬牙交错在一起,变得积重难返。 但是不管怎么说,职业化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毕竟体现了中国足球改革的成果。现在的问题主要是明确两种认识,首先,职业联赛的阶段性进程不应该以世界杯出现与否作为标尺,它应该是一个综合评价的系统。解决联赛中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抓起。其次,必须符合经济规律和竞技规律的双重需要。没有市场是不行的,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 不幸言中的二流定位论 当第6次冲击波无法超越宿命时,中国足球高层不得不以这样的理由告慰天下同时也是在告慰自己。这就是4年前著名的中国足球二流定位论。这一论断推出后,舆论哗然,认为这是在推卸失败的责任。然而,4年后的今天,中国足球果真徘徊在亚洲二流。我们必须承认,4年前发明的二流定位论,犹如击中中国足球命门的一记精准的“黯然销魂掌”,迫使我们不得不低头感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不管二流论发明者当时的动机何在,二流论绝对是一种必然的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惨淡结果。足球的规律从本质上讲,不相信奇迹。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中国足球能够一直处在亚洲足坛的前列,已经属于侥幸。这一方面取决于亚洲足球水平的整体低下,一方面在于亚洲足球运动的发展过于缓慢,掩盖了中国足球的颓势。一名前国脚曾经对记者痛心疾首地讲:“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冲出亚洲,这太正常了。冲出去反而不正常了。你知道吗,这么多年来,我们都干了什么。超龄现象在我们那个时期还属于个别现象,都是偷偷摸摸地干。现在,谁不在超龄上做手脚,谁就是傻×。现在,谁还愿意踏踏实实地培养苗子。米卢还在千挑万选。没用,不信,你看着,他还要以4年前戚务生带的那拨人打主力。没有后备人才啊,中国足球能不倒退吗!”果然,现在的国家队主力还是以4年前为主。 这是一年前,记者亲耳听到的关于中国足球的一段黑幕。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中国足协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20多年来,我们搞了轰轰烈烈的职业联赛,我们的球员的工资一年已经数以百万元计。但在这些虚假繁荣的背后,却是我们足球基础日渐薄弱,球员是草袋换麻袋,一代不如一代。 人才的危机,源于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又必然导致中国足球在技战术方面的极度贫血,被世界越拉越远。苏永舜时期的中国队球员有特点,球队有风格,是一支典型的技术型球队。而后的曾雪麟还算是坚持了技术型的路子。但是从高丰文开始,中国足球日益沦为凭身板不凭脑子的力气活儿。由于练身体比练脑子更能速成一批球员,也更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好成绩,所以从选材到培养,从训练到比赛,中国足球步入了只讲对抗,不讲对抗技术;只讲体能,不讲战术;只讲死拼,不讲风格的死胡同。1995年,徐根宝凭借“抢逼围”的不讲理踢法,率领“软脚蟹”申花队取得甲A联赛冠军。一时间,“抢逼围”风行中国足坛多年,各队纷纷效仿,出现了与之相类似的“快抢前”、“围逼堵”等低层面的打法,毫无技战术素养可言。中国足球长期徘徊于低水平而不得法,衰败是必然的过程。环视亚洲,从可以打败任何一个对手,到恐韩,再到恐伊,再到谁都敢输,我们的对手越来越多。我们的克星一个个诞生。一天天示弱的中国足球一步步从亚洲一流的行列中掉队。就在我们还在自慰中国足球仍处在一流之末,二流之首的时候,我们的近 邻日本足球巨人般地站了起来。他让我们彻底警觉,我们就是不折不扣的亚洲二流。因为,日本足球,这个10年前我们还瞧不上眼的东亚近邻,已经强大得让我们和阿联酋、卡塔尔诸二流一样,必须仰视才能看得真切。更为可怕的前景是,加速腾飞的日本足球还未到他真正强大的黄金岁月。一批批三浦知良正在像当年的丰田汽车一样,被发往世界各地。他们已经不需要拉莫斯这样的巴西货了,他们甚至派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2岁的青年人,就轻松地拿走了2000年的亚洲杯冠军。再看看日本队踢的现代足球,你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亚洲足球。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从亚洲二流摇身变为亚洲超一流,日本足球付出了20年的追求。是用踏踏实实打基础,认认真真走技术足球之路的过程换来的。日本足球的崛起,其实并不神秘。如果当初我们也像这个近邻那样,真正埋头苦干20年,我们今天同样可以像当年一样,只需一支省队级别的球队,就可以打掉他称霸亚洲足坛的“野心”。 亚洲二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现在是我们勇敢地正视它的时候了。本报记者梁军 (华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