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在广东省奥林匹克中心落下帷幕,熊熊燃烧了17天的九运圣火缓缓熄灭。这不但是备战2004年奥运会的一次“总动员”,也是对新世纪中国体育的一次全面检阅。山东代表团此次以22枚金牌的成绩列金牌榜的第七位、以1664.75分列团体总分第五位。尽管这样的成绩还算差强人意,但从八运会25枚金牌和排名第三的成绩来看,过去的四年间,山东体育已经落在了别人后面。 总体水平出现滑坡 从八运会上的24.5枚金牌,到九运会上的69.5枚金牌,在过去的四年间,广东体育的进步是惊人的,即便是江苏、北京等地,也已经悄悄地跑到了山东前头。竞技体育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进步的山东体育,实际上已经开始倒退。 山东代表团共有10个项目有金牌入帐,其中,田径6枚、游泳2枚、体操2枚、散打2.5枚、赛艇、皮划艇1.5枚、女子举重3枚、自由式摔跤2枚、跳水1枚、女子柔道0.5枚、奥运加牌1.5枚,虽然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山东体育整体实力的均衡,但优势项目不突出的弊端却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田径和游泳两个金牌大项中,山东选手只获得了8枚金牌,而广东军团仅在游泳一项中,便有9金入账。 水平的滑坡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八运会上的许多优势项目,现在已经毫无优势可言,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男子中长跑队。八运会上,山东男子中长跑队叱咤风云,夏丰远和宋明友分别有两枚金牌入账,但在九运赛场上,他们俩却名落孙山,整个男子中长跑队,也不过只拿到了1.5枚金牌。此外,在帆船帆板等项目上的失利,也是山东军团金牌数缩水的关键所在。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完全否定有些项目的长足进步,在八运会上颗粒无收的体操和自由摔跤项目,经过四年的卧薪尝胆,此次总共收获了四枚金牌。摆在山东体育面前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持优势项目的基础上,提高弱势项目的水平。只有把这个问题协调好,四年后的十运会上,山东体育才能重新挺起脊梁。 尖子、新人严重匮乏 俗话说,总分是比整体,金牌是比尖子。山东军团在九运会上金牌数与团体总分间存在的差距,恰恰说明了我们缺的就是尖子队员。这其中有体制上的问题,有战略上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缺乏高水平的教练员。好的苗子不能得到好的指导,当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无法继续向巅峰迈进。 新人的涌现,成为九运会上的主旋律,各个代表团纷纷隆重推出自己的新新人类。但在山东军团中,除了黄潇潇、刘茵、颜晓莉等极个别高水平的年轻队员外,我们很难找到能扛起大梁的新生代人物。山东代表团仍然是老将的天下,女子重剑的杨邵琦、男子射击的谭宗亮、男子田径的宋明友、李少杰依然是山东军团最为倚重的人物,这其中不但有参加过八运会的运动员,甚至有些人还参加了8年前的七运会。竞技场上的更新换代,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果四年后的十运会上,我们发现一大批“三朝元老”还在“老当益壮”,只能是山东体育的一种悲哀。挖掘苗子、培养新人,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直到正式比赛的第三天,山东军团才拿到了九运会上的首枚金牌,这样困难的开局,是代表团赛前没有想到的。如果把前几天的这些不利情况计算在内,我们不难看出,能拿到22枚金牌,也已经是山东军团的造化。 人才外流让人心痛 八运会上屈居山东之下的广东队,此次借东道主优势,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体育的新霸主。这里面有经济的因素、有东道主的因素、也有科技的因素,但除去以上这些,山东更应该向广东学习的,是对人才的挖掘、爱护和培养。“山东运动员外流现象太严重!”这是山东省体育局的于学田局长最痛心的一件事情。据了解,为了备战九运会,广东队这几年来一直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招贤纳士,九运会的广东冠军中,几乎超过一半的人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仅以男子拳击为例,广东队在这个项目上共获得6枚金牌,而六名冠军中,有一半都是山东人。而另一个数字恐怕更为触目惊心,在跆拳道赛场上,有70%的运动员来自山东,而偏偏就是山东队在这个项目上仍是国内落后的省份之一。 其实,最让山东人和青岛人感到窝囊的,就是在1994年把高淑英白白送给了上海人。但后悔是于事无补的,当年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山东队缺少真正高水平、眼光好的教练员。 本报记者张羽 (半岛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