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媛报道昨天,手捧着新书《黑哨》,作者新华社记者杨明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说,出版此书,肯定会有风险,我已做好了吃官司的准备。 杨明说,由于书中涉及一些具体的人和事,特别是点到一些涉黑的裁判,他有可能被告名誉侵权。他说:“我已经想得很明白,出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麻烦和损失,远远要大于我出书的正常收入。”他分析说,一是因此得罪不少人,也许从此无法当记者。二是一旦有裁判提出打官司,以一个赔偿五万来算,如果赔一个,所有的稿费收入就全搭上了,如果再有第二个、第三个裁判起诉,他就要面临倾家荡产的结局。 他认为,驱使他出书披露揭黑内幕的是一个记者的良知。“由于新华社记者的身份,我亲眼目睹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除了内参稿件,应遵守的组织纪律,不能将之公诸于众的内容外,我觉得在这场全国人民参与的足坛扫黑行动中,是没有任何秘密可言的,我有责任将这些人们迫切想知道的采访经历告诉大家。”记者了解到,为了“洗清”自己的动机嫌疑,杨明正在考虑将稿费捐出来设立某个基金。 杨明坦言,在《黑哨》一书的写作过程中,他的心情是非常矛盾的。他说:“我曾经有过想将黑哨名单公诸于众的冲动,特别是受到良知和正义感的驱使,我觉得如果不公布名单是因为怕吃官司,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但是,后来我又犹豫了,因为想到更深层的问题:把几个涉黑裁判曝光就能解决问题吗?如果社会用上千万把屠刀集中屠杀几个裁判,而其他许许多多的黑哨却安然无事,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我不希望这本书成为一颗情绪炸弹。” 杨明说,他出书的打算始自1月4日,他从杭州取证归来以后,不但描写了如何撬开绿城中间人的嘴巴,以及和两个涉嫌“黑哨”的秘密接触的某些过程,而且还有他对阎世铎、陈培德、宋卫平和李书福等人的密访描述。为了突出纪实特点,他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录音。杨明说,书出来了,他的心事并没有了结:“现在黑哨事件还没有结果,而我手里还掌握着许多举报线索,其中有一些更触目惊心,涉及更深更大的层面的问题的线索,我会继续跟踪。” 记者了解到,杨明的扫黑伙伴方益波也将出版《黑哨调查》一书,浙江电视台几个记者也宣称要撰写黑哨题材的书籍。面对黑哨事件带来的新的一波出书热,杨明说:“这些书也许不会使黑哨事件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它能让公众全方位地了解这个事件,而且,起码表现了大家对此事的一种姿态:黑哨事件不能也不会不了了之。” (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