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晓新报道谁将成为龚建平的后来者?这是一个难以启齿却无法回避的问题。从有关部门选择的突破口以及龚建平的现实身份而言,他背后的管理部门———中国足协裁委会———很可能会成为司法瞄准的下一个目标。正如某知情者所言,龚建平交待的材料不会超过他熟悉的同行、行贿的俱乐部以及长期负责裁判工作的裁委会这三方面的范围,在目前调查部门的视线尚未转向行贿方的时候,监察部完全有可能将目标锁定为黑哨内幕盘根错节的交汇点———裁委会。 历史的错误 裁委会是中国足协成立以来的常设机构,而职业化之前的裁委会就如足协一样,是一个彻底的“清水衙门”,却也真正称得上“裁判委员会”这五个字,其工作范围在于建立完善的裁判培训体系以及负责安排裁判的具体工作。值得深思的是,裁委会可能是足协各部门中职业化前后反差最大的一个部门,更确切地说,职业化之前的裁委会人士对后来的这套班子显得积怨颇深,一些前裁委会的官员经常在与记者的交谈中提到,“有些人迟早有一天会被抓进去”。这种并不正常的情况表明,正是裁委会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质,让一些前任多有不忿之声。不久前,一位前足协官员主动给记者“报料”,他提供了几条可以暗查裁委会具体人员作奸犯科的线索,应该说,这些线索无法以新闻的方式体现出来,但在记者看来,却完全可以成为司法上一查就明的突破口。 可以说,裁委会的不洁首先来自于其中一些具体人员的违规,而不少知情者认为,这就是中国足协在职业化开始之初组建新的裁委会工作班子时有欠考虑。一方面,足协对裁委会工作性质的转变估计不足,实际上也是对假黑泛滥的迅猛估计不足,而另一方面,则是对新班子人员的职业素质缺乏考究。据了解,当初足协在引进新的工作人员时曾经面对一片反对之声,尤其是对黄某某与孙培彦这类借调人士的起用引至非议,孙培彦进入裁委会就是一个例子,当时裁委会的部分人员以及其他部门的领导都对此提了反对意见,认为并不了解其人,在用人上不太严肃,但有足协领导发话,“孙培彦懂外语,办事能力强”。从裁委会后来的运作看,懂不懂外语和能力强不强绝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可是当足协上层清楚地意识到裁委员人员的行为有失检点时,他们手中密集的关系网已经很难再加以控制,一些临时借调的人却能一直身在其位,原因恐怕在于“走出去一样兴风作浪”。 中国足协的历史错误,造就了一群特殊位置上的特殊的人。 职务的便利 毫不夸张地说,长期养痈成患的裁委会就是中国足协各部门中最大的“肥缺”,而中国足协越来越成规模的“集体不自律”显然也可以解释为一个黑洞的扩散。 裁委会的职能在于对裁判的培训、评定、惩处以及委派,这为他们提供了相当的职务之便。对裁判而言,裁委会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一名裁判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甚至类似于对一名演艺界人士的包装过程,人人都可以背得出规则章程,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拿得出或送得了包装费。而对于俱乐部来说,裁委会的委派之责成了最大的暗箱操作,任何一名有门路的人士,不管其级别大小,到地方俱乐部中都有如财神爷。俱乐部与上面的关系,往往通过花钱买关系或者花钱养“内应”来体现,但委派费却是最能一针见血的利益体现方式,这种诱惑绝非懂外语和办事能力强就能抵挡。 作为同一个系统,裁委会的既得利益也很快影响到其他部门,不少其他部门的人士也经常参与裁判工作,其实也正是通过与裁委会的关系来达到目的。裁判工作是一盘大菜,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上面夹一筷子,所以不少人认为,司法瞄准裁委会,就是攻一点而破其他。 “黑老大”难逃干系 裁委会被圈内人喻为“黑老大”,绝不会没有道理。 一名甲A队员下重注买自己的球队输球,可主教练往往很快就能从赌博公司那里知道他的勾当,管理者总是比实际操作者更加高明,因为他更熟悉游戏规则,并且更加通览全局。裁委会与裁判在这条战线上的关系最初还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但在管理者加入这一行列后,彼此的关系也就转变为不避嫌疑共同谋利,从这一点上说,任何一个可能接受调查的黑哨,最清楚的肯定是他背后的长期操纵者。一位俱乐部人士称,裁判的钱一般通过中间人,而裁委会的委派费则通常通过另外的中间人,但某些时候,委派费的确是通过裁判“上交”的。 这样不可分割的利益纠葛,一开始就注定了“黑老大”将是这场彻底的调查行动中难逃干系的一分子,可以想象得到的发展进程也许是,以裁判作为突破口,以裁委会作为“中间层”,再揪出更深层的“黑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