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嫣、特约记者黄启元报道 在上海大师杯赛期间,记者看到很多中国球员都在场内像普通观众一样欣赏着大师们的精彩演出。在这些世界一流球员面前,中国选手的态度虔诚得就像是小学生。 朱本强(现役中国一号男单):在身体条件上,中国球员并不比休伊特(身高1.80米,体重68公斤)差。他的球速也并不快,甚至还不如一些国内选手的绝对球速。但他的战术安排很灵巧,击球的落点很好,反应和步伐都很快。而他的这些优点都是我们有能力做到的。我们不要一味地学西方选手的大力发球和凶狠的底线抽击,因为我们的先天条件并不允许。移动中的对抗要加强,这是我在本次大师杯赛中的最大收获。 曾少眩(现役中国二号男单、一号男双):差距太大,中国网球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走进大师杯的赛场。首先是发球和步伐,虽然在这次的比赛中没有看到像桑普拉斯、鲁塞德斯基和伊万尼塞维奇那样炮弹般的发球,但我们发现,大师们在自己的发球局中,靠发球旋转和落点的变化,总是在前几板将主动权牢牢地抓在手里。别看他们在场上打得很简单,每球都能跑到位,实际这都是他们在每球开始之前想好的。 李思(前国家队著名选手):节奏太快了在这样的比赛节奏里仍能从容地打出技战术是非常不容易的。一般中国选手在这样的高对抗中很快就乱了,做到快而不乱很难。 夏嘉平(前国家队队员,199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虽然近年来我们的对外交流也很频繁,但广度和深度不够,外国教练传授的只是皮毛,不太得法。其次,我们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世界网坛的最新技术和动态,可能教练员的英语水平限制了他们的学习,网管中心最好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再有就是运动员比赛太少,我们国家参加国际比赛最多的选手一年打13场,大师一般都超过30场。 看大师比赛,才发现我们的理念早已落后。现在的网球注重力量、速度,由于科技的发展,技术上也有了许多革新,比如以前被我们认为是错误的步伐现在就是合理的了。这些我们都应尽快学习,否则培养出的青少年仍将无法与潮流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