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张靖宇述评世界亚军的面纱在广州的风雨中被击得粉碎。中国女足到底怎么了?而这,不是喊两声“马元安下课”就可以得出答案的。中国女足的现状也不是换一个教练就可以彻底改变的。中国女足正走在最艰难的路口。 国内女足,体制有问题 有35名基层教练作为观摩团代表到现场观看了四国赛,并对四支参赛队作了调研报告。对于中国女足的惨败,几乎所有教练的观点都是一致的:中国队输球是在情理之中的,是正常的。 在失利的偶然因素中,恰恰也包含了中国女足实力不济的必然因素。池漪、白莉莉个人能力不够,那么,国内还有没有韦海英式的速度型前锋或者孙雯式技术型前锋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她们已经代表了国内几乎最高的水平。更直接的回答是:在同样的年龄阶段中,中国球员的基本素质落后于欧美队员。 新人成长的落后,除了国家队、马元安没有在队伍鼎盛时期给小队员上场机会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女足在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上出现了问题。这是体制原因,是观念的因素。 几年前,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曾经说,女足现在成绩很好,但机制不好;男足现在成绩不好,但机制是好的。伍绍祖在说这番话时,中国女足正处于辉煌时期。几年之后的今天,老人的话终于以中国女足全面滑坡的痛苦方式被印证了。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女足依然在计划体制下生存,除了上海、北京、广东等少数队伍外,其他队伍都在苦苦“挣扎”。让我们看看昔日女足劲旅大连队的现状:没有专用训练场地,队员们经常和业余球队混在一起踢球,有时候只好不练;队伍没有住宿的地方,没有洗澡的地方,也没有食堂,完全是“走训制”。不少队员开玩笑说:“我们踢不踢球,拿的钱差不多,踢球的人甚至比下岗工人还倒贴钱。所以,与其玩命踢球,还不如找点别的事做。”在这样的体制和观念下,女足人才怎么培养?用林思跃的话说,女足队员还能像孙庆梅、刘爱玲这批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初出生的老队员那样,全身心投入训练,吃苦耐劳吗? 过去男足和女足一样生存在计划经济下,女足则顽强地创造了辉煌。现在,男足走向市场,女足却还是“后娘生的”,在市场观念的冲击下,女足队员还能像孙庆梅她们在晚上坚持训练没有怨言吗?更尖锐的提问是,当女足队员,就是拿了冠军又怎么样? 联赛为本,投入最重要 马元安一直说,中国女足的辉煌靠大家,靠他手上这批优秀的球员。球队出成绩,必须要拥有优秀的球员,而这些球员,必须通过国内的联赛来提供。而我们国内的女足联赛呢?无论投入、宣传、包装都让人心寒,大环境如此寒酸,人才怎么培养? 高水平的联赛,必须要有高水平的足球俱乐部。而所有的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经济基础上。但是,除了少数几支球队可以有宽裕的钱来坐飞机外,更多的球队都是在乘火车。 上海女足为何能够雄霸中国足坛八年不变?那就先看看上海女足队员的收入怎么样?至少在上海可以称为中等收入,部分队员还进入高收入阶层。水庆霞、孙琦敏在30多岁时依然保持很好的状态,为什么?除了自身努力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踢球可以保证丰厚的收入来源。此外,由于表现和收入挂钩,内部充满竞争和动力,新人不断涌现。上海女足在投入上全国第一,成绩也是第一。换一个角度,如果欧美国家对联赛的投入也强于我们,那么,我们的联赛怎么和人家抗衡。俱乐部以及联赛不如对手,国家队就能够超越对手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