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朱煜明报道】 虽然济南之行,国奥队取胜和考察的双重目的都已达到,但不可否认,国奥在训练中强调的东西在比赛中仍然没有显现。 战术意识受困现实 在香河训练的两周里,沈祥福专攻球队的进攻,尽可能地给队员灌输战术意识,由此千篇一律地演练半场进攻模式,但遗憾的是到了与卡塔尔比赛,平时演练的战术套路和意识却很难体现。 在平日的训练中,主力一方通常是后卫线传球给中场,然后中场经过简单倒脚后大范围转移边路,再由边路起球传中。在整条体系中,杜威、胡兆军、路姜、阎嵩、孙祥是其中每一个链接点,可到了比赛,这条思路却无法实现,这里虽然有胡、阎二人缺席的因素,但问题的症结是国奥队员在对手凶狠的围逼下,从中场环节就开始脱离,后面战术根本无法实现。本来小范围的紧逼是中国国奥的防守法宝,但当对手“以彼之道还彼之身”时,国奥队员也同样受困。 缺少了于涛的国奥中路进攻基本无望,王新欣虽然技术不错,但缺乏于涛的冲击力,沈祥福只能寄希望于从两个边路作文章,改由边前卫和边后卫套边下底。相比之下,孙祥和徐亮技术娴熟配合默契,能够在左路制造一些机会,而右边只有王圣,擅长边路的路姜却镇守后腰,球队的进攻严重左倾,当卡塔尔队重兵防守右路后,国奥队的进攻机会减少了很多。此外,训练时国奥队的中路包抄一般是“三鬼拍门”,这样即使传中球落点不佳,总有人能够抢到,但比赛时,国奥下底传中,禁区里往往只有隋勇或者陆峰,总有球员跟不上球队的进攻速度。纵观全场,尽管祥福一直在场外大喊,但国奥队漂亮的进攻组合不多。正应了那句话,训练是训练,比赛中能反应出多少训练的东西的确存在很大弹性。赛后,记者问一位队员,他承认比赛时肯定和训练不一样,但一方面是因为组合的队员还有些陌生,另一方面对手的逼抢方式也和训练时不一样,球队的战术发挥不是很理想,训练的东西没有完全表现出来,但值得高兴的是,那个角球首开纪录来自定位球训练的成果。 板凳深度还不够 早在与卡塔尔赛前,沈祥福就表露出通过比赛考察队员的意图,对于阎嵩、胡兆军、曲波、于涛几名队员的特点,祥福已了如指掌,所以把更多的机会给了新人。沈祥福强调,他带队目标是倡导整体打法,主力和替补差别不打,谁上去都能打,但和卡塔尔交手后,他应该清醒地看到,替补就是替补,代替不了主力。 比赛上半场,中国队的阵容是一半主力一半主力替补。从比赛一开始,队员之间的配合就是一种“夹生”状态。队员脚后跟传球没有行程默契、大范围转移人没到位,前插球送出去人没跑,这样明显的失误让球迷看得兴趣大减。下半场,沈祥福派上的是无望亚运的人选,急于扳平的卡塔尔队又加强了逼抢,“夹生”更为明显的国奥队大部分时间里显得很背动。好在沈祥福借鉴了米卢的做法,不管对前卫和锋线怎样调整,后卫线始终保持了人员的稳定,沈祥福最满意的防守先确保了中国队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抽空子打反击。 在亚运会这种赛会制的比赛中,很难保证一套阵容可以完整不缺地踢到最后。 体能不足伤病多 在香河训练时,沈祥福对队员们目前疲劳的身体状态无计可施,训练时不敢上大量,有伤的几位主力伤势恢复缓慢,这些因素也是祥福迟迟不能确定最后18人名单的主要原因。 香河集训时,国奥每天的训练强度令人担忧。沈祥福要求的整体打法需要队员有良好的体能做保证,进攻压上、丢球就地反抢,这种打法颇费体能。本来,国奥原定的集训时间为三周,沈祥福计划的内容有体能储备,但繁忙的联赛把集训时间挤成了不到两周,看着疲惫不堪、伤病缠身的队员,沈祥福只能放弃了原来的想法。 这场比赛,由于队员更换得比较多,而且双方的攻防节奏不是很快,国奥队体能匮乏的问题暴露得不是很明显。但沈祥福和队医都明白,现在的主力阵容在亚运会小组赛里,体能很难保证打满全场,到了关键的淘汰制复赛,体能更成为球队取胜的前提。目前,沈祥福也找不到很好的办法,只好尽可能地给队员多安排休息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