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数量指标能衡量,打马尔代夫和柬埔寨这样的鱼腩球队,中国队究竟进多少球才算正常发挥水平。但很显然,中国队前三场比赛的进球效率不能令人满意,更难容忍的是米家军极为单调又机械的进攻方式。在打法、阵型和人选上的硬伤,造成了米家军进攻的低效率。 打法:钻进边路死胡同 都说霍顿战术死板,现在看来米卢并不逊于他。米卢认定,中国队的进攻必须走边字诀,即从边路打开突破口,然后起高球传中,由高中锋空中进袭。在理论上,边路迂回进攻从来只是中路正面进攻的辅助手段,中国队现在只打边路,基本放弃中路,已超出了出奇制胜的范畴,颇有走火入魔的嫌疑。而且,边路进攻的真谛在于松动对方密集中路的防守体系而不是一味走边,因此必须是真突破,即突破者不仅能切入底线传出好球,还能把密集在中路的防守者吸引出来。只有迫使对方防线出现松动和混乱,边路突破才有意义,才能给中路接应者制造良好的破门时空。 但前三场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中国队陷入了为打边而打边的误区,在对方防线根本没有松动、更谈不上混乱的情况下,一拿球就分边,一分边就下底,一下底就传中,传中的线路和落点又不到位,自然事倍功半。过于简单的战术使得对手的防守变成了简单的重复劳动,以至柬埔寨这样的纯业余球队看上去居然像训练有素、众志成城的职业球队。在中国队雷声大雨点小的粗放式攻击面前,低矮的“高棉丛林”密不透风,尽管百密难免一疏,却能将失球数控制在一个令强大的中国队难堪的数量级下。 阵型:平行站位腰太软 除了死打边路外,米卢对442阵型和双后腰配置的执着也让众多国脚难以理解,米卢依然坚持四后卫加双后腰的防守阵势一分钟都不动摇。这种不设前腰的浅碟型中场说来并不新鲜,当初战术大师霍顿就情有独钟,但在国家队和国奥队试验良久始终难成正果。由于不设前腰,两名前锋与呈浅碟状站位的四名前卫之间存在很大的真空地带,造成了两方面的恶果。 一方面,前锋得不到中后场近距离的有力支援,而自身带球突破的能力又不过关,于是令人厌恶的长传冲吊打法又频频污染球迷的视觉。中国队的进攻大部分靠20米外的前卫长传策动,在中马次战中更主要由后卫范志毅超长距离的长传发动,其广种薄收的结果就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在这种格局下,最有威胁也最有技术韵味的中路配合进攻失去了施展的平台。在联赛中叱咤风云的马明宇、申思、李明、邵佳一等中场球员由于远离进攻中心,远离擅长的踢球方式,个个像被废了武功,徒有雄心难以施展。以至出现这样的怪现象:在甲A联赛中,申思等中场国脚表现最抢眼,但在国家队,他们却是三条线中表现最窝囊的国脚。 用人:货不对板徒叹息 四后卫加双后腰结构的形成是现代足球日益重视防守、先不失球再进球理念的产物,当今很多世界顶级球队都采用这样的结构。问题是,中国球员的个人技术能力和整体战术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例如,谢晖、黎兵等大多数中国前锋只擅长头球等单一技术,不像巴西队前锋具有很强的单兵作战和协同作战能力。此外,中国队两边前卫被严格局限于边路,不能伺机游击到中路支援前锋乃至直接攻门,而两名后腰又助攻不力且分工不合理。马明宇的长处是控球带球技术娴熟,并有一脚远射绝活,更适合踢前腰。李铁奔跑穿插能力强,抢截防守硬朗,但传球射门很差,显然是一名防守型前卫。但在实战中,马明宇更多地在中后场防守及转移分球,倒是李铁频频前插助攻,这种阴错阳差的结果是,马明宇让人感到窝囊,李铁尽情暴露拙劣的一面。 概括地说,米家军的问题首先是死打边路的指导思想很不明智,然后是阵型的缺陷导致前后场严重的脱节,不得不回归长传冲吊的老路。在米卢不愿改变442阵型和双后腰配置这一根本的情况下,或许有两个办法能解决进攻效率太低的顽症。其一,适时撤下谢晖等单一技术型前锋,为杨晨配备同样属于全面型的李毅。李毅是中国队中唯一具有带球突破冲击力的前锋,有望改善中国队中路进攻的薄弱环节。杨李搭档可以使锋线在得不到后方有力支持的情况下还能保持相当的攻击力。 其二,调整马明宇和李铁的分工,马明宇应该尽可能地靠前组织进攻,当然,更好的选择是用祁宏取而代之。从过去3场比赛看,马儿不仅技术退化,体能、尤其是斗志也大不如前。祁宏具有从后腰位置一直杀到对方小禁区的技术和胆略,得分能力也居所有中场球员之首。中国队的中场需要有这样的隐形杀手,中国队需要有这样有杀气的中场。★本报评论员周文渊
(体坛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