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职业联赛即将迈入第8个年头,但许多甲级俱乐部仍是一年一变。近一段,玩了7年足球的四川全兴要退了,“辽小虎”更是一不做二不休将主场搬到了北京,是什么让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如此动荡不安呢? 说到底还是一个字:钱。为了不继续花冤枉钱,中国职业联赛中最悠久的四川全兴也要退出了;为了能获得更多的钱,在辽宁人气最旺的“辽小虎”也要挪窝了。据辽足俱乐部表示,只要“辽小虎”将主场迁到北京,辽足新赛季冠名权及胸前背后广告的价格就不会低于2400万元,而此前辽足此项收入只有200多万元。更有消息说辽足这次进京是因为马上要被财大气粗的中信公司收购了,并且已经具体起了队名叫做“中信国威”。能够傍上这样有钱的“大腕”,一向手头拮据的“辽小虎”即使背井离乡也义无反顾。 仔细分析一下中国足球俱乐部这些年来的变更,大家就不难明白“钱”一直是左右俱乐部生存的第一要素,也是制约中国俱乐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那么为何单单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如此“步履维艰”,而其他发达国家俱乐部却红红火火呢?主要还是中国足球俱乐部基本没有自己的造血功能。 由于没有造血功能,俱乐部每年为转会付出的巨额资金,为球员发放的巨额奖金都是靠赞助的企业。据统计,现在要养活一支甲A球队,企业一年至少要投入三千多万,像那些志存高远的甲A强队则需要投入五六千万。如此沉重的“包袱”让企业背负一年还行,时间一长难免被压得喘不过气。比如职业联赛初曾经赞助过江苏足球的迈特公司就是被这种所谓的职业足球所拖累,至今仍难以缓过劲来。 再看看国外的俱乐部可谓各有各的“生财之道”。一些像皇马和国际米兰这样的豪门,虽然每年要为转会和薪金付出巨额资金,但他们生财同样也无孔不入,球队的冠名权、球星的肖像权、球场的经营权、电视转播权、足球商品的出售权等都成了敛财的手段,此外再加上合理经营球市,豪门们基本能弥补巨额付出从而做到收支平衡。一些小俱乐部虽然吸引力小但也有“笨办法”,为了做到收支平衡他们竭力发掘和培养新星,把那些默默无闻的小队员培养成声名显赫的“大腕”然后再卖掉,从中赚取巨额转会费,从而维持俱乐部经营。再想想中国的俱乐部,又有谁拥有一套完备的经营体系呢? 不可否认中国足球的职业联赛为提高中国足球水平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国家队甚至首次冲进了世界杯。但当我们为这些成就所陶醉之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职业联赛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的俱乐部也一直是在一种低层次中竞争,即比拼赞助商的实力,看谁烧的钱多。如果不能尽快完善俱乐部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能摆脱俱乐部靠赞助商“施舍”过日子这种局面,中国职业联赛的深入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即使搞什么“中超”也是换汤不换药。本报记者汤敏 (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