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新闻网8月15日讯 北京大学登山队五名队员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失踪的消息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就在救援人员日夜兼程赶往出事地的同时,人们也开始讨论起事故的原因以及它的意义,为此本社记者采访了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汪铁铭。 对于北大登山队的失踪事件,汪铁铭认为,尽管从事登山运动避免不了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但如具备一定的登山经验,出发前详细准备,则可以将这些意外减少到最低限度。北大登山队此次失事,与队员们经验欠缺有很大关系。尽管北大登山队具备了登高山的基本能力,人员组成也符合中国登山管理中心在这方面的相关规定,近些年也登过不少七千米左右的高山,但对希夏邦马峰的基本情况并不是很清楚,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弱一些。 据悉,北大登山队在进山时,西藏登山协会人员曾建议他们携带卫星电话并接受高山向导,但被同学们拒绝了,这本身就说明同学们经验方面的不足。汪铁铭指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业余登山队,甚至是专业登山队,在登高山时这两件设备一般都不能缺少,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将来出现的不便。由于卫星电话是件奢侈品,即使在国家登山队中也属稀罕品,学生们拒绝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租用的费用太高。现在看来,正是由于通讯设备缺乏才导致救援工作不能及时展开。 汪铁铭同时指出,北大登山队这次选择登山的季节也有不合理之处。他说,北大登山队选择的登山时间是在暑假期间,而希夏邦马峰的气候特征是每年六月初至九月中旬为雨季,强烈的东南季风会造成雨雪频繁、云雾弥漫的恶劣天气,这就直接导致雾气浓重,登山时的能见度比较差,更为要命的是由于气温相对高,山上的积雪非常容易融化松动形成雪崩。应该说春秋两季才比较适合登山,为此登山中心曾不同意北大登山队的决定,但由于学校方面、学生家长同意,同时西藏登山协会也同意登山,登山中心才最终妥协。 就学生社团的登山活动来说,汪铁铭表示最好以科考为主,不要过分追求高山登顶。他说,近几年不少高校都成立登山社团,应该说是个好现象,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们的业余活动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登山活动来增强学生们的毅力和意志,而且一般学校的登山活动都附带有科考活动。但如果主要目的是追求成功登顶,容易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事故,他表示近几年来大约有二十多名非专业登山人员丧生,其中大部分就是学生,毕竟登山活动尤其是登高山是一项危险性相对大的活动,它需要的是常年累月积累经验,对于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毕竟不是专业登山运动员。 对于此次事件后登山中心是否会对国内登山活动尤其是学生行为有所限制时,汪铁铭表示,限制是不可能的,也不切合实际,现在当务之急是进行引导。目前教育部准备在学校推出“野外生存训练”计划,因此他提倡学校登山社团最好多开展一些六千米以下的以科考为中心的低山攀登活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同时也进行了科考工作。 汪铁铭还透露,为了使国内登山运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登山管理中心准备出台新的国内登山管理规定,不过并不对登山资格的认定进行重新界定。这项新规定将对从事户外登山、探险人员的领队和向导的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核,“当然我们还会根据新规定出台一系列的配套规定,力争将这项活动的危险性降到最低”,汪铁铭最后说道。(沈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