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申花俱乐部今天的改旗易帜为申花SVA文广俱乐部,1994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创始时的球队格局已经面目全非,没有哪一支球队能自始至终在一个名下战斗至今。 申花最初是一个电器品牌,如今却是一个纯足球品牌。1999年,申花俱乐部进行了股份制重组,股东有上海久事、申能电力、新世界百货、上海巴士等七家沪上大公司,股本高达4亿人民币。此后俱乐部在运用市场手段运作上进行了不少开创性的尝试。1999年和2000年,申花队先后请来世界劲旅曼彻斯特联队和拜仁慕尼黑队进行商业比赛,球市一时繁荣。2001年,申花俱乐部出售球服胸前广告和球队副冠名权,赢得托普集团三年1000万美元的广告费用。在刚刚结束的这个赛季,申花俱乐部还把主场比赛的票务转包给上海华联超市集团,这个举措在中国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中又是第一个。虽然历年联赛成绩不算最好,但平心而论,申花俱乐部内部的平稳运转和外部的市场手段在甲A联赛中当数一数二。 然而,兴也上海滩,衰也上海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和具有工商业传统的国际大都市,上海给了申花足够的空间和市场环境施展自己的市场才华;另一方面,上海政府部门的强势高效也为人们所熟知,当球队战绩不佳之时,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显而易见。此次申花变阵,多少也有政府“宏观调控”的背景。加上原有的有线男女排、上视女足、东方男篮,以及将要与申花重组的有线02足球队,除中远外的上海三大球俱乐部已经全部归于文广集团名下。当然,由于职业联赛创立时间不长,国内还没有形成成熟规范的市场机制,行政力量的介入在中国足坛屡见不鲜,实在并不止上海一家。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照搬足球发达国家建立纯粹、独立的足球俱乐部并以此赢利的模式,在中国的时机似乎还没有成熟。申花的一波三折正说明了这一点。现在还不好说,新俱乐部的成立到底是一种倒退,抑或是继续前进中的调整。 一个足球俱乐部,商业上的成功的基础是球队的成绩。申花在八年联赛历史上获得过一次联赛冠军、一次第五名,其余六次全是亚军。客观地说,这个成绩属上乘,但是作为一支经济基础较为雄厚和队员实力较强的球队,申花从来就把目标定位在联赛冠军。 虽然徐根宝为申花夺得过惟一一个联赛冠军,俱乐部还是坚定不移地走上了“洋务”道路。1997年,申花队第一个外籍教练、保加利亚人斯托伊科夫上任,其后波兰人安杰依、巴西人墨里西和拉扎罗尼、南斯拉夫人彼得诺维奇和佩得科维奇先后执申花教鞭。教练的名气越请越大,拉扎罗尼曾经是巴西国家队主教练,彼得诺维奇曾经率队获得过欧洲冠军杯,佩得科维奇则是辞了南斯拉夫国家队主教练之职前来任教。日积月累,申花形成了典型的技术型打法。申花请洋教练的过程中也有教训,典型的要数拉扎罗尼,这说明大牌教练并不一定适应中国国情和队员的技战术修养。一年换一个教练也暗含浮躁之气,但不论是拉扎罗尼还是本赛季的佩得科维奇,申花能够在战绩相对糟糕的时候坚持到赛季末,已经说明他们的耐心要比其他一些人足。“土帅”徐根宝的回归,应该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申花常为人诟病的则是它在球队梯队建设上的滞后和缺乏霸气。放范志毅和谢晖出国闯荡,说明了申花的通情达理;没有培养出象范志毅这样的接班人,说明了申花对后备力量培养的疏忽。随着时间的推移,连沪争霸的内容也在变,当范志毅与郝海东、祁宏与孙继海旗鼓相当之时,大连队又冒出了安琦、邹捷、王圣等“新生代”。如今申花能上台面的新人寥寥,所以注定要占下风。新俱乐部成立后,拥有杜威等众多好苗子的上海有线02队整合到新球队中,当可解一时燃眉之急,但老错误不应再犯。 所谓霸气,可感不可见。说南方球员或者上海球员缺乏霸气,也过于绝对。1995年,徐根宝以凶狠的“抢逼围”赢得联赛冠军,范志毅、谢晖、吴承瑛等人都是著名的火爆脾气或者“拼命三郎”,那时的申花队虎虎有生气。说到底,霸气蕴涵在实力雄厚的底气中,脚下没功夫,再狠也徒然。 老申花“退役”,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八载功过任评说。总结过去不为沉湎往事,只为中国职业足球明天更美好。(新华网记者杨金志)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