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3日电(新华组稿·反思中国足球·青少年培养篇)评论:青少年培养要有新思路 新华社记者汪涌 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赛上的表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中国足球人才培养上的误区。我们的球员在场上缺乏顽强的斗志,缺乏充沛的体能,缺乏机智的应变,缺乏灵巧的技术,缺乏良好的团队精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队的表现是“果”,我们在足球人才培养上的观念和做法是“因”。治疗中国足球顽症,迫切需要从青少年培养起就引进新思路、新方法,来一次洗心革面。 三度带领大连实德队夺得中国甲A联赛冠军的外籍教练科萨诺维奇说,中国青少年足球培养要引进新观念,青少年教练同样需要高素质的专家来担任,而且要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选择不同的教练。山东鲁能俱乐部总经理董罡也认为,中国传统的一个教练将小球员从6、7岁一手带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在身体发育、生理、心理上都有不同的特点。担任过多届中国少年队主教练的朱广沪认为,无知的教练误人子弟,跟这样的教练还不如不练,因为好苗子也会被庸医治坏了。 显然,足球应该从娃娃抓起,但其前提是“从大人抓起”。不抓紧时间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青少年足球教练,抓青少年足球培养永远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中国足协技术部主任李晓光曾感叹地说,中国足球在青少年人才培养上缺乏先进、系统的观点。不少地方为了出成绩,仍然习惯将有潜质的球员早早就封闭起来进行“同吃、同住、同训练”三集中式的训练。而国际足球问题专家对世界杯参赛球员的成长进行跟踪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少年时期不宜过早进行封闭训练,要让他们拥有正常人的生活,包括接受文化教育,这样既能使具备天赋的孩子从中脱颖而出,也能解决大部份孩子被淘汰后的出路问题。 从新华社驻巴黎记者的采访中我们得知,法国足球界的做法与我们恰恰相反,即便进入足球学校练踢球的孩子也必须与原来学校、家庭、俱乐部保持密切联系,不能中断原有的生活和学习轨道,这一点甚至写入了合同。与国际上先进的青少年人才培养观相比,我们习惯的“三集中”封闭培训模式显然弊大于利。这样做虽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使这些孩子们的技能“速成”,但是真正进入到成人期职业对抗时,我们的球员由于综合素质差,大多承载不了巨大比赛带来的心理和生理压力,难以接受新的训练方法,不适应不同比赛环境,与外界交流能力弱,学习、创新、应变能力差,并且在运动员退役安置上都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因此,中国足球在注重对青少年选手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孩子们对足球运动本身的兴趣,加强文化素质、团队精神、意志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具有健全人格、稳定心理、较高文化、高超技能的职业球员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靠这批球员才能让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赛上走得更远。(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