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运会曲棍球赛场,最终以老牌劲旅吉林女队的夺冠和新科状元广东男队的问鼎而谢幕。尽管赛场外多少有些观众来观战,但是它对中国人来说还是那样的陌生。中国女曲悉尼奥运会上勇夺第五的辉煌也没有改变曲棍球运动在中国被冷落的尴尬和窘迫。九运会曲棍球赛场上总是艳阳高照,但每一位从事曲棍球运动的人都明白,中国曲棍球正在无雪的冬天中倍受煎熬。 激烈碰撞让人却步 获得女曲冠军的吉林队素有“敢死队”之称。吃苦是运动员的天职,但是像曲棍球运动这样的“苦”恐怕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的。 曲棍球运动碰撞特别激烈,不单单是运动员之间的碰撞,关键是器械对人的威胁太大。在赛场上,流血事件经常发生。运动员相互磕了碰了,都属轻伤,要是一棍子球棒挥过来,估计八尺大汉也经受不住。广东女队教练刘守忠曾告诉记者,在训练中眉骨撞断、胫骨打断的事情时有发生。尽管有护腿等少量的保护措施,但是由于运动员拼抢太激烈,有些伤害是无法避免的。 受伤率这么高,还有那位家长愿把孩子送到曲棍球场上?因此,中国曲棍球运动员不是半路出家,就是“近亲繁殖”,而且断层非常厉害。女队全国才6支队伍,参加九运会的安徽队就是全租吉林二队的,而广西队就是广东二队。男队就更可怜了,实际上,全国也就只有甘肃、辽宁、广东、天津和内蒙古有自己的队伍,其他不是租借就是合作。也正是这样才出现了广西男篮改打曲棍球参加九运预赛的奇闻。 高额经费使人无奈 曲棍球为什么一直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关键还在于它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这项运动在欧洲都被称之为“贵族运动”,对场地、球棒、球的要求都比较高,数万块钱一片的场地、50多万的一根灯、2000多块钱一根的球棍。一支队伍一年下来的器材、场地费就要60万人民币。如此高的消费,又没有什么收益,像一些边远地区干脆就将这个项目砍掉了。内蒙古女曲原来是国内水平最高的一支队伍,八运会没有夺冠后,硬是将这支队伍解散了。现在活跃在其他队伍中的很多队员、教练都是当时内蒙古队的。当然内蒙古男队的命运也不好,由原来的强队退到了第5名。 高额消费,不仅令专业队不敢投入,连基础教育也成为问题。曲棍球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基础队伍,学校体育和少年体校体育根本不可能开展这项运动。尽管在九运会上小球管理中心的领导也表示,将推广6人曲棍球和国内自产器材的上马,但是要在短时间内突破长期以来的瓶颈,显然不太现实。 “少中出精”不妨试试 上世纪70年代才开展曲棍球运动的中国如何才能实现女曲2004年雅典夺牌、2008年北京夺冠的目标呢?靠发展基础教育肯定不行。 广东女队的主教练刘守忠个人认为,中国曲棍球可以走“少中出精”的道路。通过科学的选材、科学的训练,重点培养这批队员,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点尖子身上去。也许这样中国曲棍球才可以走出目前困境,在国际大赛上再展雄风,通过国际赛场上的影响力来唤醒国内潜在的力量。 实习生陶新蕾 (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