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平案件终将有一个结果,但因此而产生的影响却永远不会在记忆中消失。一代又一代的体育人始终要面对今天的疼痛,一代又一代关心体育事业的人们始终要牢记今天的教训,在教训中思索,在思索中前行。这次尚未终结的事件留给我们的首先是“信任危机”。 第一,很多球迷不再相信裁判。在“足球反黑”事件开始之初很多人预言的在本次联赛中将会发生的不愉快事件终于在几个主场出现。在杭州绿城俱乐部球队主场上,多次出现球迷对裁判判罚不满,高呼“黑哨”甚至投掷矿泉水瓶等现象。最严重的应属发生在西安的骚乱,对于裁判的不满导致了烧砸现象的出现。霍顿说,有关工作没有做好,会使裁判在确实属于误判、漏判的情况下,也被球迷认为是“黑哨”。尽管方方面面对事件已经作出妥善的处理,并一再呼吁要避免不分具体情况一概斥之为“黑”的现象,但是对于中国足球裁判队伍的信任危机至今仍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二,对中国足球主管机构的信任感逐渐淡漠。在至今为止的整个过程中,和众多呼吁司法介入体育反腐败的各界人士相比,中国足球的主管部门反应被动,至少是缺乏与外界的良好沟通而给人一种失望的感觉。在1月23日,中国足协领导还表态凡是能够主动向中国足协讲清问题、退回收受俱乐部钱款、检查深刻的裁判,足协将不予曝光并继续使用他们,似乎与全社会反对行业不正之风和腐败的法治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相脱节。 第三,对中国足球的信任危机。在反黑风暴中,人们看到浙江两家初涉甲B的俱乐部“自曝其丑”。很多人认为,在这个环境中,其他的老牌、大牌俱乐部肯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俱乐部行贿,裁判员执法不公,还有收买运动员、教练员的假球、赌球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陈继来等人一再呼吁更多的俱乐部站出来,一起为净化足球环境而努力。但是至今为止,人们只看到龚建平被逮捕,更多的人保持了耐人寻味的沉默。 裹卷着各种杂质的暗流在冰层下涌动,中国足球能否奔流入海,走向光明的未来?面对“沉默的现在”,不少球迷表示怀疑。已经有网民在网上呼吁――在整体环境得到净化之前,不看中国足球。在对俱乐部、裁判、主管机构产生的不信任感基础上,对整个中国足球的信任危机正在生成。 打黑风暴引发了这次信任危机,但蚁穴不除,大堤难保。这种信任危机是一种打击,更是一次契机。它给了中国足球解脱历史包袱,与时俱进,重树荣誉,求得更大发展的机遇。这次打黑风暴有可能会是中国足球走向良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就看人们能不能抓住它。 正如宋卫平所言,破坏不是目的,建设才是最终的目标,根本之策在于改变这个导致众多问题产生的环境,创造真正能保障足球运动健康发展的基础。 惩治不是目的,而是最有效的手段。惩治往往是针对个人的,预防和建设则更着重于整体。大环境的整治要从局部抓起,从个体切入,但环境的责任不能完全由个人来承担,不能止步于仅仅惩治个人。两者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按照陈培德的分析,体育界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与其他领域不同,呈现两个特点:第一,团体行为、集体行为的特点明显。花钱“买”裁判,不会是个人花钱,而是一个单位比如俱乐部的集体行为。使用兴奋剂要有隐蔽性,要产生更好的效果,就要花很多钱,这笔钱不会是运动员自己出,而是有“专项经费”。这些做法是由小团体领导层决策的,但是不会有记录,而且必须交给“可靠人士”去办理。第二,这些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完全受功利目的驱动,却常常打着冠冕堂皇的“荣誉”旗号。竞技成绩直接关系利益,和官员的政绩挂钩,在干这些勾当的时候却往往打出为国争光、为省争光的旗号。一旦出事,还会有一些上级领导来为之说情解脱。 由此可见,预防体育界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关键在于从体育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上杜绝温床。我们在惩治腐败者个人的同时,当务之急是要思考如何加快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的步伐。在此基础上,加大改革力度,建设体育事业健康、良性发展的新环境,让每一个关心体育事业发展的人们在信任司法的同时,也能信任体育的大环境,信任在这个大环境中工作的每一个体育人。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司法的威慑力所产生的“痛感教育”下,在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体育的天空里,将画满希望的窗子;每一双在“足球反黑”事件中习惯了黑暗的眼睛,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光明。(完)新华社记者方益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