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是一个全天候的大运动量竞技项目,在酷热和严寒中比赛无疑是对人体极限的挑战。 在高温湿热的环境下运动,由于散热机制的失调,体内水份通过汗液大量流失,使钠、钾、镁、钙等微量元素大量丢失而出现体内电解质的紊乱。此时,人体会出现胸闷、气紧、腿软、肌肉抽筋甚至整个肌体的衰竭。就一般人而言,这种身体上的反应是不可避免的,但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和一般人在适应恶劣天气环境的能力上是截然不同的。就运动员本身来说,根据个体差异,每名运动员都有不同的适应能力,范志毅就曾表示,高温不会对他的状态有大的影响,这就是基于范志毅有多次赴西亚比赛的适应力。 因此,国家队提前赴西亚适应高温天气是十分必要的,至于第三轮对卡塔尔,国足的适应力应该比第二轮对阿曼要好一些。反之,西亚球队在适应高温湿热的能力上必然超过中国队,因为沈阳和西亚的气温落差已经超过10多度。 一方面是适应,另一方面则是心理调节。以坚强的意志战胜恶劣的天气,因为人对外界的适应力和调动自身潜力是很强的,如果你在意志上打了败仗,心理调整不好,适应力将明显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在高温比赛之后的中场15分钟时,运动员不宜立即进入很冷的空调房,这样,扩张的血管会骤然收缩,使已经调整好了的血管表面的交感神经出现障碍。 在90分钟比赛中,队员要及时补充含有电解质(钠、钾、镁、钙等微量元素)的水份,也要适当补充葡萄糖和氨基酸,以利体内直接吸收。 1994年美国世界杯决赛在洛杉机举行的,各路精英没有因为恶劣的高温气候影响技战术发挥,但我们也注意到,场边放有很多“专用饮料”。 据悉,8月31日战阿曼时,马斯喀特晚间体温也就32摄氏度左右,比1994年洛杉机时低多了,因此,气候应该不会对中国队的发挥有太大影响。 (华西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