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商的“突然泡汤”使今年的CBA联赛阴云密布,而于昨天召开的联赛工作会议也因此而显得很“特别”。一位俱乐部老总私下说:“上赛季形势大好,怎么就弄成现在这样了?心里真不是个滋味!” 恋人缘何分手 CBA上赛季异常火爆引发商家关注,由此带来国际管理集团、中体产业和羊城报业体育公司三家争抢CBA联赛推广权,结果在电视制作方面具备优势的羊体最终以3500万人民币的高价中标,中国篮管中心在北京贵宾楼召开新闻发布会与羊体签订授权书而非正式合同,时隔一个多月的10月8日,惊爆“羊体退出、篮协自办”的新闻,由此引发推广权危机,在距离开赛一个多月的时间内,CBA忽然发现自己没人要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对恋人分手呢?有人说是因为羊体寻找赞助商不力玩儿不起了,见诸报端的说法多集中在这样的版本:“诺基亚原本有意担任主赞助商,不过受‘9·11’事件影响不搞了,羊城实在找不到赞助商所以想退……”对此,羊体总经理李广生坚决否认,“我们决不会退出”,但他也拒绝透露任何实质性内容。另外,在篮球圈内私下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在诺基亚计划搁浅后,羊体曾找来农夫山泉作为主冠名赞助商,不过就在快谈妥的时候却发现CBA指定用水的权利已经被出售,冠名一事胎死腹中。有人说,正是这一瓶水成为两家分手的导火索。 “CBA”是什么 和一瓶水事件相类似的事情还有一个球的问题,前不久的一次体育用品博览会上,曾作为CBA联赛指定用球的国际著名品牌斯伯丁被人“砸了场子”,对方声称自己是花钱从中国篮协买来的指定用球称号,你们怎么能盗用名称呢,被指责为侵权的斯伯丁感到委屈,“我们也是花钱买的呀,联赛中还有我们的广告板呢!”巧的是,记者手中就有这样一个篮球,上面写着“中国篮球协会CBA专用,中国篮球协会CBA篮球独家制造企业”,到底谁是李逵谁是李鬼一时难辨。 实际上,无论是一瓶水的问题还是一个球的纠纷,归根到底是标志产品的类别保护问题。在体育联赛或者任何商业活动中,赞助商都具有排他性,就是说一家企业花钱赞助联赛后,就不允许与自己企业产品相类似的企业参与联赛,以保护自己的品牌利益。奥运会的赞助商种类繁多,但各个行业领域也只有一家,信用卡赞助商只有VISA没有万士达,快餐赞助商只有麦当劳没有肯德基,然而在CBA推广过程中,却反常规地出现“一女嫁二夫”的怪事,也由此带来一个话题,“CBA”到底是什么? 众所周知,NBA和“CBA”分别是美国篮球协会和中国篮球协会的英文缩写,但在外界眼中,CBA就是全国男篮甲A联赛,NBA就是NBA比赛,在商家眼中,它们则已经作为认知品牌体现并延续着联赛价值。中国篮管中心则认为CBA代表中国篮球协会,并不等同于甲A联赛,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不同恐怕就是双方所称“观念上的分歧”,从而导致双方分手的根本原因。 CBA何去何从 有人说现在可以把联赛交给国际管理集团或者中体去推广,但现实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因为这个时候应该是万事俱备只等开赛。在距离12月8日揭幕战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任何一家推广单位都没有能力和魄力去接CBA这个烫手的山芋。所以篮管中心选择自己推广也不失为“无奈的明智之举”——与其降价处理,不如自己上手死马当活马医,企盼奇迹发生。 会上,篮管中心在通报羊体不再是联赛推广商的同时,宣布由自己担任推广工作,中篮公司牵头负责赞助投资,而已经找到几家赞助商的羊体降级为合作伙伴,以避免资源浪费,其他任何有兴趣的商家中介都可以来谈。据说一家俱乐部老总就很有兴趣。 虽然不是主动变革,但篮管中心的新方案将一改历年的推广权捆绑销售模式,亲自尝试下海游泳,不再是旱涝保收。主持工作的篮管中心副主任王渡说,说不定坏事变好事,以此为转机CBA也许将摆脱对赞助商的过分依赖,培养自己的营销队伍并完善自我造血机能。 无论最后结果如何,尝试就要交学费,只是希望付出代价的篮球人能够更加理性成熟,而当前需要做的是“同舟共济,共渡难关”,把损失降到最小。晨报记者王海鹏 (北京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