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华沙11月27日电记者潘毅万方 17块金牌、12块银牌、2块铜牌、双获金牌榜首位和团体总分第一名,这一中国举重史上最辉煌的成绩已为中国男、女力士的2002年世锦赛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队员们在两个月内连续征战省运会、亚运会和全国冠军赛后仍能创此佳绩,令人叹服。但仔细回顾男女共15个级别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居安思危这句成语又回响在人们的耳边。 在为奥运会全面练兵、练兵到位方针的指引下,中国队此次尽遣青年男、女高手奔赴华沙,男队平均年龄23·5岁,女队平均年龄20·4岁,其中不乏世界纪录保持者、亚运会冠军、全国冠军及后起之秀。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参加世界锦标赛。从成绩看,我们是超额完成任务,特别是在一些男子项目上。但从场面看,则是喜忧参半。我们既目睹了不畏强手、冲金破纪录的豪情,也见到了临阵怯场、三举无成绩的悲凉。心理素质、大赛经验等词汇已成为教练、队员的口头禅。 中国队领队马文广认为,年轻的中国队此次很好地完成了练兵的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与世界强手的对抗中找到了感觉,看到了问题。其中大赛磨练少、心理素质差在某些运动员身上表现得较突出。今后必须解决好训练与实战相结合的问题。我们最终需要的比赛型的选手,而不是训练型的选手。 中国队总教练吴数德说,心理是个复杂的问题,这里有性格因素,也有环境因素。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的队员平时训练成绩很好,一上赛场就紧张;有的队员国内比赛成绩不错,一到国际大赛就怯场。这都需要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把工作做细,多指点,多启发。同时,多经受国际大赛的磨练也是有效的办法。 国际比赛与平时训练和国内比赛有很大的不同,长途跋涉、气候、饮食、时差等因素不说,观众人数的多少、助威方式的差别等都会对运动员产生影响。举重在国内属冷门项目,观众廖廖,而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却是看客如云。此次世锦赛的组委会更是采取了不收门票的方法,使每天的比赛都有大批观众。若有东道主选手参加的比赛更是爆满。助威方式不亚于足球和篮球比赛。这种场面,心理素质差的选手一上台就会发蒙。 举重比赛并不是简单的看谁劲儿大。它是力量、技术和心理的综合较量,其中实力是基础,技术是保障,心理是关键。几百斤重的杠铃必须在瞬间举到位,稍微的胆怯、犹豫、走神、胡思乱想都会导致失败。 马文广认为,在举重运动员的选材上应结合国人的特点,注重选拔心理素质好的队员。 结合多年从事举重运动的经验,吴数德认为,两种性格特点的运动员比较符合比赛的心理要求,一种是纯外向性,越是大赛,观众越多,他越兴奋。他们有时有些调皮,但只要不捣蛋就行;另一种是大智若愚型,他们心里特有数,受外界干扰小。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如有超人的实力,心中自然不慌。但从本届世锦赛看,我国选手中除女子48公斤级的王明娟目前世上无敌外,其他级别的都没有绝对把握战胜对手。女子举重原是我国的超强项,在悉尼奥运会上,四名参赛选手均夺取了金牌。我国自1985年就开展女举,走在世界前头。但随着女子举重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各国都开始重视它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女子举重成绩提高不大,而国外强手不断涌现,水平上升很快,在今后的几年内,大赛的金牌很可能由集中走向分散。“狼”来了,并非危言耸听。 马文广认为,一些国家在举重的科学训练手段上明显强于我们,而我们在很多环节上还是土法上马,这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此次世锦赛中我国多名选手受伤病困扰影响发挥,就说明了我们在科学训练和身体恢复等环节的落后。体育科研将是今后的主攻方向之一。 马文广接着说,针对不同的运动员要制订不同的训练方案,进行专项力量强化训练,包括上肢力量、下肢力量、腰腹力量等,训练要因人而宜,有针对性。而且训练中必须上难度。第一举的重量必须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 纵观整个比赛,除某些队员因心理、伤病等原因失手外,中国选手一般在抓举项目上成绩不错,而在挺举上常被对手超越。吴数德说,中国选手的绝对力量要稍逊于欧洲强手,但技术较好,所以在对技术要求颇高的抓举中有优势。而欧洲选手的力量很足,但技术略显粗糙,挺举和大级别是他们的强项。 马文广在谈到今后我国举重队的走势时说,我们的总体战略是,力保小级别上的优势,抓住女子大级别不放,力争在中级别上有所突破。重点级别分头抓,力争重点突破。三个主攻方向是:专项力量、体育科研和严格训练。三个要求是:难别人所不能难;苦别人所不能苦;为别人所不能为。在雅典奥运会前要“打造出硬骨头,塑造出真英雄。”(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