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卢与国家队球员之间是否存在技术分歧这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有这样一件事,国家队抵达昆明后不久,部分球员与中方教练就如何对付印尼队达成一个共识,即往禁区内起高球,中国足球习惯称之为打45度角斜长传,利用高度冲垮印尼队的防线。但米卢并不知情。 肯定是跟英国人学的 完全可以用“大惊失色”形容米卢听说此事后的反应,他用一连串的发问表达了自己急切的心情:“什么是45度角传球?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要45度角传球?你们肯定是跟英国人学的。” 米卢显然不是故作惊讶,在他的战术词典里的确没有“45度角”这个概念,在南斯拉夫和其他一些欧美足球先进国家,处于45度角位置时,更多的情况是,要么向中路过渡,要么直接下底,所以米卢说,他从没要求球员在这个位置直接向禁区长传。 “跟英国人学的”,米卢骨子里是否定传统英式长传冲吊的,这是讲究地面配合的米卢与霍顿的一大区别,也是他与中国足球传统的分歧。曾有国内教练认为,边后卫是场上11名球员中最容易胜任的位置,因为边后卫在防守时不会直接面对球门,而在助攻向前遇到不会处理的情况时最不会犯错的处理方式就是大脚往禁区里吊。但在国际足坛,对边后卫的综合能力要求从来都是最高的。这种大相径庭的理解恰恰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习惯45度角,而米卢却摸不着头脑。 事实上,米卢一开始就面临类似的分歧,米卢的不改变与我们的不习惯,使得分歧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没有缓解的迹象。 米卢的“十万个为什么” 连续的不如意,米卢的苦闷堆成了“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他们攻防转换的速度总是上不去?为什么他们的应变能力总是不行?为什么简单的套边打法他们永远都不会……”在米卢看来,他一直在试图教会球员这些东西,包括每一次训练每一场比赛都是如此,可为什么效果总不能令人满意?米卢把这些问题视为自己的“传教”过程中感受到的分歧。 但实际上,米卢理解的分歧只是后果,而非关键。从米卢的训练中不难看出,在解决这些“为什么”时,他习惯于把问题分解成单元或通过细节来达到目的。记者曾问某球员,为什么至今有不少人认为霍顿更适合中国队,回答相当直接:“米卢的每一个问题的解释都很有道理,也不难理解,但太多的小问题很难让人理解他的整体想法。霍顿则是把每个球员固定在具体位置上讲述位置职责,然后大家听完后一起上场去按442排队。后者更直截了当,让人接受起来心情轻松。” 对霍顿的怀念,就是对简单的怀念。有球员认为,米卢执教一年多来,并没有对球队进行明显的改造。 “喊停”,解不开的死结 在球员眼里,米卢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最难适应? 此次来昆明,记者询问了数名主力,并一再保证只想了解客观事实作为判断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居然有四名主力队员把问题聚焦到了“喊停”上。很显然,米卢把整体思想融入单元细节中的方式,正是在训练尤其是分组对抗中不断“喊停”,他习惯一发现问题就马上暂停并进行讲解,然后几分钟后又暂停解决另一个问题。 但是队员们却反映深受这种“间歇性暂停”的折磨,理由一方面是“比赛也不会老停下来,你刚刚来劲了球又停下来,完全没有连贯性”,另一方面则是“一次训练下来说了很多问题,可说到后面,前面的问题已经忘了”。让人看不到整体上要“干什么”,把一大堆分解的“应该干什么”抛到球员面前,当面对的一群理解能力低下习惯又根深蒂固的受训者时,米卢的确很难看到努力成效。 国家队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对白:球员问:“能不能不停或者少停一点?”米卢答:“你们要练好了,我就不会让你们停下来。”在许多次这样的对白后,队员终于认为米卢不可能改变,理由竟是“他的脾气很倔”。至于“练好了就不停”的承诺,某些队员更是仰天长叹:“什么叫练好了,以我们现在的水平,恐怕练一辈子也不可能让他满意,让他挑不出毛病。” 李章洙说,自己到中国执教后一直在根据中国足球的习惯改变自己。那么,在“善变”的李章洙和不变的米卢之间,到底谁是正解呢? 求大同存小异 分歧的隐患到底有多大?这一点似乎很难作出判断。 曾有球员说,不管米卢适不适合中国队,我们都只能在他的带领下冲击世界杯,希望他的神奇和经验能为我们带来好运。不知道这是否代表了一种普遍心态。 有球员不同意这种“凑合着过”的态度。一名经历过这种分歧的球员说:“要球员来改变教练不可能,球员在场上自作主张更不可能,前年的申花和去年的泰山队,都用事实证明了这样的做法行不通。现在国家队的确也出现了这样的苗头,但越是有问题的时候,就越是要求每个人都求大同存小异。” 但是,面对不断涌现的问题,究竟有几个人能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呢?
(足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