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国力,何时出现转危为安的良机?国力,一个已经叫得很响的品牌,是从此暗淡下去,还是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在对利君队,对国力俱乐部进行了反复剖析而不得其解之际,不妨换一个视角,换一种思路,或许,对国力眼前的困境能够超然一些,一些消极概念也得以全新解读。这是记者昨天与国力俱乐部总经理王建军的对话中体会到的。徐明是不是疯子———中国足球的产业潜力 记者:王总,现在讨论国力的危机问题,好像都进入了死胡同。因为问题早就摆在桌面上,已经没有新意了。没有了新意,也就没有了创意。包括报章上的传闻都令人麻木,比如,俱乐部易帜,国力退出,以及球队出走,到外省寻找生存空间。如果在过去,这些猜测肯定会“炸锅”,但现在似乎没有人关心这些话题。 王建军:作为俱乐部,我们还是有信心的,因为我们总是坚信,国力足球是一个健康产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我总是说,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 记者:说到这儿,今天一份报纸登载的文章提醒了我。在本年度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一共有5位涉足足球产业的老板,最熟悉的是尹明善和徐明。这似乎说明了两点,一个说明足球是富人玩的游戏,一个说明,搞足球,搞好了就可以名利双收。不是说搞中国足球不赚钱吗? 王建军:足球产业的美妙前景重在“产业”二字上。在中国,足球产业还属于幼稚型产业,对它的认识也局限在门票收入、赞助商这些狭窄的甚至理念不清的领域。 记者:能说的具体一些吗? 王建军:我们把足球当作一个圆心,它可以进行3600的辐射。我们说足球产业,是通过足球带动相关的产业振兴。这些相关的链条,有的是足球产业自身的延伸,有的是与其他领域的结合。所以赚钱的方式都多了。有的侧重于以球养球。比如意甲的佩鲁贾,这家小球会在去年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居然盈利。它依靠什么赚钱,就是出售球员。有的是通过足球带动自己的产业,最熟悉的就是AC米兰的老板贝卢斯科尼,他搞足球带动了他在媒体产业的增长。 记者:能不能这么说,中国足球产业在产业延伸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这是大多数俱乐部搞足球不赚钱的原因。但是像徐明和尹明善,却通过搞足球拉动了自身产业的扩张。尽管他们搞足球也不赚钱,但却在其他领域捞到了足够的效益。如果不是足球的功劳,徐明就不会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它的实德足球版图。 王建军:这也是我们反思自己的重要方面。在从事足球的同时,我们在相关产业延伸做得不够好。当然,这里面的确存在主客观方面的双重原因。是危机还是奇货可居———国力资源的评估和整合 记者:还是回到产业这个话题上。足球是中国第一运动,关注面是其他项目无法企及的,也是其他许多社会和经济领域难以相比的。我总觉得,如果足球的发展在中国一切都顺理成章,它应该成为支柱产业。我说的可能不现实,但国力的董事长李总曾说过,中国知名的企业有几百家,但甲A球队只有十几支,这十几支球队的背后是巨大的市场空白,等待开发。因此,他说,国力是非卖品。 王建军:这还是反映了怎样认识国力足球,这个资源的利用率问题。首先我要说,现在关于这一点,还是有一些错误的概念。比如把企业对球队的冠名说成是赞助,这是不对的,实际上,这是一种等价交换行为。冠名实际上是购买国力资源一定阶段的使用权,这是一种市场行为。当然,既然是市场行为就存在风险。 记者:说到风险概念,就不能脱离足球环境。现在俱乐部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投资,投资一般都是风险投资。我觉得,目前股份制进展不大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国力资源的有价评估怎样测算,一个是中国足球的环境,是不是只烧钱不赚钱。恕我直言,中国足球的整体形象不佳,社会公信力很低,这可能是一些资本看似活跃实则观望的主因。 王建军:有道理。往大处说,投资国力,实际上是投资中国足球,中国足球的环境必须让资本方建立信心。我认为,一切会越来越好,因为一切都在规范当中。说到国力的资源,我认为,的确应该有一个技术性评估和社会效益性的评价,尤其是后者,国力足球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这也是资源的一部分,他并不能给国力带来收益,却使社会受益,这就是足球的公益性质。比如,国力足球在文化归属上加强了陕西人的自我认同感,还有一些商家开发了与国力相关的产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率,储备了人才,增加了社会财富。国力要通过市场做大做强,奉献于社会,也需要必要的方方面面的扶持。 记者:现在似乎一切都很乐观了。我们可以说,国力的现存危机,实际上是国力所蕴含一切资源等待一次重新的评价和整合。它以危机的形态出现,即表明刻不容缓,也表明机不可失。 王建军: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向前看,总会有动力。本报记者梁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