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帅”无疑是近两个月以来各体育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不过是为国家队物色一个主教练,不过是中国足协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但是,经过一些媒体不遗余力翻炒,这件本不具备“成名”条件的小事,摇身一变就成了“头等大事”。 每天五六七八版是家常便饭,记者扛着接力棒飘洋过海受尽非人待遇也在所不惜。忍辱负重都是有理由的———一是读者需要;二是中国足球需要。这第二条说得具体点也可以说成中国足协需要,所谓“选帅工作需要高参”。有这两条叫得响的理由支撑着,“选帅”于是越炒越欢,像一架不知疲倦的轰炸机,每天在我们头顶上气壮如牛地隆隆作响。 遗憾的是,就在这些媒体的“选帅”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越来越多不满的声音也随之出现。这边球迷不想看“选帅”已经不是秘密,不想看“选帅”的球迷遍街都是,那边真正选帅的也老大不高兴,因为理想中的“帮忙不添乱”现在看来已经成了彻头彻尾的“添乱不帮忙”。 本报记者赵了了写过一篇报道,《追踪采访干扰选帅》(见本报11月25日第2版),详细披露了某些媒体“追踪采访”的几个细节,这些都是中国足协官员透露给本报记者的花絮。不少读者在看了这篇报道后乐不可支,觉得十分搞笑,但对正在进行选帅工作的中国足协工作人员来说,却是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的,因为正是这些搞笑情节,让他们的正常工作受到了不小影响。 11月25日,二次赴欧选帅的负责人南勇告诉本报记者:“那些五花八门的选帅报道我们都不看,关于媒体炒作选帅一事,我不想发表看法。但是有一点要说的,就是我们的工作确确实实受到了影响。”据南勇说,在欧洲期间,选帅组只见过两次记者,“一次是下飞机后开车跟踪被我们甩掉,另一次是在特鲁西埃的病房里,见了两次但都没接受采访,那些报道从何而来可想而知。”一些媒体没有面对面采访就写电话采访,对此南勇的回答是:“在外面,从来没接到任何记者的电话,也一直没有接受任何记者的采访,包括电话采访。” 成功甩掉“狗仔”跟踪、不接受记者采访,这些并不说明选帅工作就可以心无旁骛地进行。高速公路上要随时注意身后有没有人尾随,住宾馆要尽量防止电话骚扰,与教练的见面要搞得像地下党接头,等等。原本非常正常的物色主教练工作,因为“狗仔”们无处不在的眼睛和无所不说的嘴巴而不得不变味。 另外,媒体挖空心思打探选帅组见了谁,想见谁,还准备见谁,管他有谱没谱,通通掘地三尺一个不漏地作详细报道,不但将“候选者”们报道得再无秘密可言,也让选帅组在对方眼里变得失去了信义。中国足协一位人士非常气愤地告诉记者:“我们和别人谈的时候就表示了要互守承诺,不到正式签合同那天不向外界透露消息,这对双方都有好处,但经过媒体一通乱炒,今天说这个,明天说那个,整得我们十分被动,若是不知情的外教,还以为是我们故意这么干的。客观地说,别看他们说得如何冠冕堂皇,其实这些报道所起的全是反作用……” “选帅”就这样被炒糊。不过虽然媒体炒得铺天盖地,选帅工作也受到了一些干扰,但中国足协自有主意,到时候该来的还是一样地来。中国足协专职副主席阎世铎说:“我不看那些报道,足协的工作该怎么进行还怎么进行。”(杨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