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黛玉当年洒泪葬花,遍地凄冷。在中国足坛,上海申花一度娇艳迷人,呵护这朵花的是一个响亮的名字——郁知非。而如今,苦心经营申花八年的郁知非将随着上海足球的一个时代遁迹历史,郁知非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大有“荷锄归去掩重门”的感叹!12月17日,面对专门赶赴北京前来告别的郁知非,中国足球掌门人阎世铎也惋惜万分:“知非老兄,中国足球还需要你的智慧和热情啊!”郁知非是中国足球最成功的失败者,他的淡出是中国足坛这个年末最伤感的叹号。 阎世铎希望“郁老大”不要走 这两天,郁知非一直在忙着与各界朋友告别,每一次挥手他都要竭力去阻止仿佛就要夺眶而出的眼泪。本周一一大早,郁知非赶到北京与中国足协的官员话别,刚刚从青岛回到北京的阎世铎与他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长谈。在甲A众老总里,被称为“郁老大”的郁知非在阎世铎眼中占有很高的位置,阎世铎不仅佩服郁知非在足球俱乐部经营方面的才智,更欣赏他塌实儒雅的为人。在阎世铎的办公室,郁知非拿出自己写的关于俱乐部经营心得的著作说:“这个送给你,也是送给中国足球,就算是我的告别礼物吧!平时我虽然对你的一些观点也曾持有异议,甚至与你有过激烈的争辩,但我从来没说过中国足球的不好,因为足球是你我共同的利益。”阎世铎把这本书放在手上掂了又掂,“这个礼物很沉。我希望你不要离开足球,中国足球的发展还需要你的智慧和热情!”走出龙潭湖中国足协的那栋小楼,郁知非不禁驻足回望…… 本周二晚间,上海市领导请申花主教练皮特吃饭,郁知非也在座。酒过两巡,郁知非难遣离愁别绪,出门找几个朋友聊天解闷。“搞申花八年了,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难过,”郁知非笑了笑,“但这两天真是很伤感的,队员在最后一轮的拼搏让我感动,这让申花很体面地告别了舞台,可壮志未酬啊……” 记者与郁知非第一次见面是在1999年夏季,他与申花队一起来抚顺与辽宁队比赛。在球队所住宾馆的大堂酒吧,当记者提出采访的要求时,郁知非爽快地答应了,“我今年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的专访,包括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的报纸,但我不能拒绝你。我在东北当过十年兵,对这里很有感情,我不能让你说我摆架子!”在这次采访中,郁知非系统地阐述了申花的经营理念以及俱乐部的长远规划,“按照我们的部署,2001年申花要夺得甲A冠军。”没想到两年过后,没有拿到冠军的申花把郁知非逼到了这步田地。 在申花队里大牌球星比较多,申思和吴承瑛都被郁知非公开批评过,但今天,这些球员却对郁知非万分感念,吴承瑛和申思甚至失落得提出转会。“球员们与我很有感情,平时我都把他们当朋友看待。”郁知非说,“吴承瑛和申思要转会,我劝告他们不要意气用事,足球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要理智。” “我和申花究竟错在哪里?” 郁知非现在都不明白他和他的申花究竟错在哪里,“申花的经营理念就是‘领先一步’,我们一直紧跟国际先进足球俱乐部的发展步伐,然后开创出一种适合中国足球俱乐部的发展模式。申花当初成立时就确定了长远的发展目标,后来在不同时期根据新的情况作出了修订,眼看着越来越有模样,但现在说没有就没有了!”申花的规划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步入职业化(1994年至1996年);第二步是融入国际轨道(1997年至2001年);第三步是中超时代。这三步被郁知非称为“申花三步曲”,但而今第三步还没迈脚,弦就断了! 与要好的朋友告别,郁知非总是要送上那本他花一年时间写就的书,“这是我八年来经营俱乐部的全部心得,我早就想如果哪一天我不干了,应该把经验和教训留给继任者,只是我没有料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而且是这种方式!”这本书分为《互动篇》、《婴儿篇》、《引进篇》、《变化篇》四大部分,基本概括了申花八年的发展脉络。 申花队最辉煌的是1995年,那年他们夺得了联赛冠军。但比起赛场的冠军,郁知非更看重的还是俱乐部内功的修炼,申花的成功,不止是简单的一个联赛冠军,申花对中国足球的贡献,在于其在市场运作和自身建设方面的独到之处。 郁知非的得意之作是他对申花企业文化的建立和“领先一步、与国际接轨”的经营理念。今年年初郁知非欧洲考察归来后,请了一批社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来为申花品牌策划包装,并制定未来的发展计划。综合专家的建议,郁知非提出了“知识创新、讲究系统”的申花新构想。申花后来建成了全国一流的训练基地,连练任意球的人墙模型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申花如果急着想夺冠,恐怕也能如愿,但我不主张急功近利,而是按照足球规律办事,先把我们的战术风格巩固,坚定不移走技术足球道路。与此同时,在二三线队伍中引进技术培训体系,为俱乐部的长远发展囤积丰厚的人才”,郁知非叹了口气,“申花坚持请外教这么多年,成绩不好时我坚持不换教练,当时承受了巨大压力。但现在很多人都看到请外教已经取得了预想的效果,球员的战术理念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上海足球以后走什么发展道路,我真的不知道……” “我始终认为我走的这条路是对的,申花的发展模式也没有错,在中国足球现有的环境和体制下,申花完全做到了以球养球,而且在资本运作上也非常成功。”郁知非说,“我从来没想过要退出,但现在就这么走了,我真是太不甘心!” 不敢随便说话的老劳模 郁知非的圈内好友、泰达俱乐部总经理张义峰认为,郁知非即便不干足球,在其他领域也能闯出一番新天地。没有搞足球俱乐部之前的郁知非,他的人生也是处处精彩,只不过这些辉煌的“秘史”很少被足球圈里人知道。 郁知非与东北有着不解之缘。1969年,年仅18岁的郁知非从大上海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兵,一直到1978年才返回上海。“这10年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我感谢这段日子,我对东北怀有很深的感情!” 与郁知非一样,当年大连万达的老板王健林也是军人出身,郁知非曾经谈起过他与王健林的关系,而今再提又是一番滋味,“当初我与王健林是很好的朋友,他在足球上的许多举措很有气度。在上海我就不能像王健林那样屡出豪言壮语,为什么?足球是大连的名片,政府非常支持,但上海这个地方藏龙卧虎,我哪敢随便说话?” 郁知非在企业经营上可是上海的明星,受过市领导多次表彰。当年退伍回到上海后,郁知非上大学学了好几年的经济和管理,1984年他牵头创办申花集团公司,主要生产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厂址在浦东开发区,郁知非既是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还担任了党委书记一职。在郁知非的领导下,申花电器成了当时上海最有名的品牌之一,而且辉煌持续的时间最长。从1984年到1993年,郁知非几乎囊获了一个企业家所能拥有的所有名誉,上海市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等。 1992年,上海足球队参加全国比赛想找一家厂商冠名,一家广东的企业愿意出资,上海市一位领导找到郁知非说:“上海的球队怎么能让广东人冠名,你们应该抢过来!”于是申花出资20万元冠名上海队,次年上海申花队获得全国优胜者杯(即足协杯)冠军和联赛亚军。1994年中国足球开始实行职业化,申花彻底成了上海队的东家。由于申花足球俱乐部的迅速发展,郁知非也主动辞去在申花电器公司的领导职务,转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俱乐部的经营上。“我当时辞去原来的职务,就是对足球产业充满信心,”郁知非苦笑道,“现在俱乐部没有了,我也就没有地方可以回去了。” “郁副董”准备留学海外 在新的文广足球俱乐部中,郁知非虽然还是副董事长,但他并不占有任何股份,自然也就没有任何决策和管理的权力,“每个群体经营足球的理念都会有不同,表达手法自然也就不一样,未来的俱乐部由新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去把握,我不会在旁边指手划脚的。” 那么没有了足球的郁知非,他的生活将是怎样的呢?“我要先静下来思考一段时间,可能会到国外找一所大学学习一下,完善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郁知非很肯定地说,“足球产业的魅力太大,我不会离开,未来中超还有很多课题有待研究,我将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本报记者张小龙 (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