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亚运会足球赛日益沦为鸡肋,但中国足球界仍然很热切地期待着国奥队能战胜日本队,打进四强,为日见疲软的中国足球提口气。 国奥队马山折戟,意味着这支维系中国足球希望的先锋队也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一年半前,国奥队前身中青队在香港四国赛上遭遇巴西、阿根廷两强表现卓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所谓的“超白金一代”日见平庸,原有的特点几乎消磨殆尽。日本队教练断然指出这支球队没有发展空间,伊朗队的外籍教练也公开预言“亚运四强中不会有中国队”。 如此武断而不客气地评价一个对手,为国际足坛所罕见,足以说明那些把体能储备不足等表象当作国奥队表现不佳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大战日本之役,中国队的体能没问题,斗志没问题,甚至个人技术也没有大的问题。在下半场前15分钟急风暴雨般的进攻中,中国队一度打得日本人过不了中场。然而,轰轰烈烈的气势、表面的优势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战术手段支持而转化不了胜势,反而被对手一招致命。日本队在射门次数、攻入前场30米次数等技术指标上不如中国队,沈祥福也声称对手抓住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进了球,但日本队在威胁性射门这一关键指标上优于中国队。 难道是主教练沈祥福的能力和理念出了问题?自中青队始,沈祥福就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超级中场,构筑了拥有6名球员的庞大中场。这些战术创新曾经在中青时代大放异彩,为祥福带来了巨大荣誉,但接下来却不见后续创新,恐怕祥福自己也没有完全闹明白复杂的6人中场该怎么构建和运转。现代足球强调控制中场,而控制中场的关键是控制中场中路要津,于是双后腰大行其道。但沈祥福构造国奥中场的着力点,在于强化两个边路,左边是阎嵩和孙祥,右边是曲波和王圣,都是双重配备。但在中路,只有王新欣(前腰)和胡兆军(后腰)2人。沈家军6个人的中场只有2人屯戍中路,而我们知道,即使在352阵型中,通常也有3名中前卫。 也就是说,边锋出身的沈祥福看重的仍然是传统的边路进攻,而不是真正的中场驱动式结构。应该说,配备5至6名中场球员却不打双后腰,沈家军为世界所仅有。于是,即使面对的是印度那样的球队,国奥队虽然人数占优却仍然控制不了中场,依然是准头很差的长传满天飞。 形似而神不似,这大概就是看上去高度重视中场的沈家军难以构建超级中场的原因。在用人方面,沈家军也一直带着重大缺陷运转,即在关键的中轴线上,锋线缺一名李毅式的强力中锋,中场缺一名组织型球员,这两个关键位置的缺人直接导致了进攻效率的低下。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能解决,比如于涛就善于为别人做球而不是一个出色的终结者。至于强力中锋确实没有现成的人选,但是,能否像当年黎兵后卫改前锋那样从其他位置“挖潜”呢? 足球青少年在成长,有人开始质疑祥福是否缺乏相应的战术整合能力。祥福无疑是一名很勤奋很出色的小学教师,但当中青队小学毕业进到中学(国奥队)时,他似乎有点架不住了。 周文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