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了十强赛的中国队是得到了一次脱胎换骨、两世为人的涅还是仅仅撞对了一次大运、瞎猫捡到个死耗子?这是我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 收获之一 自信 十强赛之前,无论国脚怎样告诉你:“我们谁也不怕!”那话音的分贝永远不足,声音还会越来越小,越来越颤,说不怕,舌头哆嗦什么?这一点,在十强赛的第6、7两轮表现得尤为突出。同为主场,打的同是没有出线希望的对手,第6轮打的是本组最弱的阿曼队,中国队勉强进了一个球。第7轮打的是本组实力最强的对手卡塔尔队,此前惟有它在中国队身上拿到过1分,但中国队这次却打得回肠荡气,3比0完胜。这里面的区别完全是心理上的,一个从来没出过线的队与一个已经出过线的队,心态能一样吗? 回首看中国队近20年来的征战史,又有哪一次是上来就不行、像阿曼队这样被淘汰过?我们经常做的是在打平即可出线的时候被痛宰,在已经赢到家就差最后3分钟时被翻盘。最近两届更不是输在伊拉克队、伊朗队手里,而是栽在了也门队、卡塔尔队脚下。 球员没自信、舆论没自信、足协也没自信。十强赛开始之前,卡塔尔队前主帅哈吉还说:“我知道怎样对付中国队,他们的心理素质太差。”可是现在,谁还能这样说? 收获之二 秩序 中国队最缺乏的就是一个正常工作的秩序,从前我们随意惯了,队员可以随便发表意见,教练可以随便不搭理记者,顾问可以随便干涉主帅,领导可以随便过问阵容……国家队似乎就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谁都可以随便教训他几句似是而非的“真理”。 在中国队的秩序建设上,职业教练米卢为我们做了重大的贡献。米卢从来不缺席新闻发布会,他和董华无论比赛、训练多累,始终也要给记者一个提问的机会,并形成了制度。这对中国教练的影响是巨大的,也许在未来许多年里都将成为一个惯例。 在米卢之前,中国队员都敢跟教练较量,但从这届开始,他们应该明白最好还是自己乖一点儿好。郝海东乖了,孙继海也乖了,谁还想以身试法?另外,米卢实现了“谁状态好谁上”的原则,不由得你队员不加紧练。 良性竞争秩序的建立和巩固,是中国队战斗力形成的关键,可惜这一点过去没有人予以重视。 收获之三 机会 中国队打赢了十强赛后,终于明白了场上进球的机会是怎样来的了———是通过90分钟的比赛创造出来的,而从前我们总是想在第1分钟就完活收工。现在,尽管米卢调教下的中国队在制造得分机会方面并没有太多明显的进步,但是在把握得分机会上却有了长足的进步。 本届十强赛,中国队的一大特征是哪怕全场只有一个该进的机会,也把握住了,像客场对卡塔尔队、主场打阿曼队。中国队在今后的比赛中将更深刻地理解“足球是90分钟的比赛”这句话,把注意力安排在整场比赛中而不是开始的20分钟。也就是说,米卢虽然没有教郝海东如何过人、江津如何起跳,但是他教给了中国球员理解足球的思路。米卢也没有教沈祥福怎样写教案、金志扬怎样跟队员谈话,可是他教给了中国教练怎样树立自己的权威。 收获之四 承认 中国队十强赛最大的收获就是承认了米卢,承认了世界上还有比我们更懂足球的人。不再虎头虎脑地叫嚣“我就不信,13亿人挑不出11个会踢球的!”而这个自知之明的判断耗用了我们9年的时间,从1992年施拉普纳来华到2001年十强赛出线。米卢对中国足球最大的贡献不在临场的神奇,而在日常的吃喝拉撒睡上,如果中国人肯学,就会明白,其实米卢每天都在上课。(青体) (天府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