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和战争提示了我们——乌兹别克斯坦,一个因为丝绸之路而萌芽发展起来的国家、一个在和平与战争中挣扎的国家。这个陌生的中亚国度对于现代人来说的确是如梦似幻。但是足球和战争让我们第一次走近它。也许这一场足球赛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由于一次比赛而认识一个国家,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欧亚 印象 初到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你会被她深深地打动。也许你到过高楼鳞次栉比的纽约,到过堪称浪漫经典的巴黎,到过洋溢着波斯古韵的德黑兰,但是在塔什干,你看到的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别具特色的景象。 今年曾有幸两次出差到塔什干。这是一座绿色的城市。4月里的城市,视线所及,已然是碧树葱茏。塔什干的路面宽阔,没有太多的高层建筑,且分布疏松,给人畅快的感觉。行人也稀少,大部分街区行百步不见一人,仿佛整座城市任你独享。然而她并不让你感觉空旷和孤独。在北京,城市的主旋律是熙来攘往的人群和车水马龙,而在这里,城市的主人是绿树,是花园,是目不暇接的大自然。街道与街道之间,楼房与店铺之间,见缝插针的是各种各样的植物。漫步在蓝天白云之下,婆娑树影之中,呼吸着远离工业的空气,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禁陶醉了。 如果来到居民小区里,你还会发现更加新奇的场面。这里是宠物的乐园。人们很喜欢猫狗,甚至把它们当作家庭成员来同样对待。但是另一方面,被遗弃的猫猫狗狗也很多,他们出没于各个院落树丛,悠悠地在你面前跑过,似乎也过得自在潇洒。到了夜里,动物们开始一展歌喉,你要是缺乏定力,还真睡不着觉。这让我不由得想起“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句子。总之一句话,塔什干没有其它欧、美、亚洲城市的或繁华或神奇或旖旎,但它的风格仍旧独树一帜,并且让我喜欢——一个田园般的绿色城市。 民俗·人 乌兹别克斯坦的男子衣着朴素,无论老少,多穿衬衫和裤管肥大的西裤。女性则要摩登许多,尤其是当地的俄罗斯族姑娘,夏天里通常是惹眼的紧身装束,上下暴露很多,肩挎小包徜徉街头,尽情挥洒着上天赋予的美妙身材。每逢大的节日,如伊斯兰的春节、开斋节等,乌兹别克斯坦人要身着民族服装好好庆祝一番,尤其在乡村之类民族习惯被保留更多的地方。男性着宽大衣袖的衬衫,套着金丝花纹的马甲,束着一巴掌宽的腰带,足蹬高腰靴。女子穿各色的长袍,戴头饰,胸前佩戴银质镶宝石的挂锁,腕上套着银质雕花的手镯,通身上下披挂着闪闪发光的小饰品,随着主人的举手投足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乌兹别克民族是一个爱唱爱跳的民族。每逢欢庆场面,老人和孩子怀抱都它尔琴席地而坐,伴着指间飞出的铿锵旋律引吭高歌,唱生活,唱爱情,唱古老的民间传奇。年轻人则翩翩起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 塔什干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是常事。一般到别人家里做客,拎上一瓶酒,给女主人买上一束花就行了。特别提一句,中国的茶叶是非常受欢迎的。乌兹别克人喜欢摆长长的桌子,人们面对面入座。桌上已经摆满各种沙拉和酒水。开始用餐几分钟后,一道道丰盛的佳肴便陆陆续续端上桌来。 街道 塔什干有一条著名的步行街,类似莫斯科的老阿尔巴特。街道上尽是形形色色的摊位,有旧书、邮票、钱币、老纪念章、军功章、列宁、斯大林的小雕像、俄罗斯套娃、刀剑、水晶器皿、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古董,还有中国的鼻烟壶等等等等琳琅满目的小玩意儿。来这里的外国旅游者不在少数,你要是有眼光、好猎奇、喜收藏的话,不妨来瞧瞧,准能找着爱不释手的好东西。这里还有不少街头艺术家,你可以让他给你现场画像,或者买一些现成的油画作品。路两旁是出售工艺品的一溜小商店,外加流行音乐不绝于耳的一串“大排档”,累了可以坐下来歇歇,要上一杯啤酒或咖啡,来上一盘烤羊肉。漂亮的乌兹别克姑娘会殷勤地为你服务。 清真寺 乌兹别克斯坦是政教分离的世俗国家,伊斯兰教色彩并不十分浓重。但这个国家保存着大量的古代清真寺和经学院。萨马尔罕、布哈拉和希瓦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三个城市,也是每个到乌兹别克斯坦来的旅游者都应该看看的地方。 那里保存着完好的古迹。国王的城堡、驼队的旅店、商人云集的市场和最大量的清真寺、神学院。站在这些十六、十七世纪的遗迹面前,看着那些高高的城墙和恢宏的尖塔,你可以想象当时这里商务的繁华和伊斯兰教的盛行。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复和维护这些历史的见证者。许多寺院被改造成了博物馆,有的至今还向穆斯林开放。 步入一座清真寺,你立即被一种安详的气氛所感染。地上铺着厚厚的毛毯,上面的图案为每一个穆斯林标画好了位置。正前方是麦加的方向,墙壁上有一个拱形的凹陷。右边是一座高台,毛拉就在这里诵经。这位智者用洪亮高亢的嗓音唱经,这声音在伊斯兰寺宇特有的双层拱穹下袅袅回环,如得耳中,深入心田。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我不拒绝接受这种仪式,不拒绝人类文明中一切本意为仁爱、善意和洗涤心灵的和平祷告。 建筑 塔什干的大部分建筑是前苏联时期落成的,少说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没有太多经费来维护它们。岁月的刻刀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它们显得老了,显得旧了,却向人们展示着一种说不出的内涵。它们的样子对我们的父辈来说应该是熟识的,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的大地上有它们的同胞兄弟。这是一段甜蜜而又苦涩的历史,总能勾起父辈们的无限回忆和深情。而我们年轻一辈,也许是天生继承了上一代人的思想,在这些老态龙钟的建筑前,在当地居民质朴的脸上,竟也被油然而生的一种亲切,一种陌生却又熟悉的情愫所感染。 自然,年轻的首都也少不了新气象,洁白富丽的宾馆,金光漫射的议会大厦,五光十色的广告牌……无论怎样,塔什干的现代化程度还是远不能与北京、上海、广州相提并论的。 站在高处放眼望去,除了绿色以外,就基本上是灰、黄等暗淡的颜色了。街道不甚平整,护栏不甚精致,总体上给人一种中国小县市的感觉。 美食 乌兹别克斯坦最著名的是烤肉、馕和抓饭。主人提前一天就买好新鲜的牛羊肉,切成小块,用各种作料腌制起来,让肉充分入味。请客当天,架起烧烤架,调好炭火,将肉块穿在一尺半长的铁签上反复焙烤。整个烧烤过程用火是个关键,要适时洒水控制温度,否则不是把肉烤焦,就是烤老了嚼不动。烤好后肉块外酥里嫩,瘦肉暗红,肥肉娇黄欲滴,油而不腻,香气扑鼻。主人把肉块从铁签上退入盘中,撒上切碎的洋葱、茴香、薄荷,喷上白醋,咬在嘴里酥软可口,千滋百味,叫人欲罢不能。 馕的做法也很特别。烤馕的泥炉呈倒圆锥形,像一只倒扣在地上的大碗,齐腰高,上端开口,炉底烧着炭火。主人用各种专门的叉叉棍棍和模具在锅盖大小擀好的面饼上戳戳压压,制作极富想象力的花纹,然后戴上特制的连袖大布手套,托起面饼从炉子上口伸进去,啪啪地把它们一张一张贴在炉子内壁上。烤好的馕呈麦黄色,周圈厚,中间薄,松软香甜。有时候,人们还要把馕放在肉串上一同烘烤,浸入油水肉汁的馕更令人食欲大增,难以抗拒。没有经验的客人往往狼吞虎咽,迫不及待地用烤肉和馕饼填满了整个肚子。他们哪里知道,好戏还在后头——抓饭! 做抓饭可真是个功夫活,不仅需要技术,也需要时间。通常经过煮、炸、蒸三道工序,历时四五个小时。抓饭可不是水煲的,而完全是油焖的。做好后一粒粒大米黄灿灿、亮晶晶,颗颗完整清晰,加上焦香的羊肉块、胡萝卜、葡萄干等等,不尝上一口你算白来了乌兹别克斯坦。根据内容和味道的不同,据说这里的抓饭有100多种,厉害吧!席间主人们会轮流笑眯眯地站起来祝酒,并发表一段热情洋溢的讲话。祝酒却不强迫客人干杯,他们认为重要的是快乐和随意。 望远镜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中亚地区中部,是我国西部近邻。 ■面积:44.74万平方公里; ■人口:2440.63万; ■民族:129个,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新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