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尹诗书阿布扎比报道在一场令人难堪的胜利背后,当然也隐藏着某种温情。足球并不只是一场比赛这么简单,这个夜晚,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纳赛扬体育场内外洋溢着浓郁的人文主义氛围。
免费饮料随时送
阿布扎比炎热潮湿的天气令所有初来此地的中国人都感到极为不适应,尤其是一边看球还要工作的记者,进入体育场,他们就像进入了一个超级桑拿浴房,浑身都是粘乎乎的。阿联酋人适时地表现着他们的友善。主席台周围坐着近千名观众,其中还包括几十名中国记者。比赛前前后后两个小时,赛事组织者派出了大约五十名工作人员在各座位之间来回穿插,他们托着盘子,不停发放免费饮料。随叫随到,喝多少也没问题。态度之友好,服务之周到,工作之辛苦,令人感动,众人享受着有如坐飞机的旅客才享受的待遇。即便是在沈阳,中国记者又何时能体会到这种幸福。这与阿联酋是个高福利国家无关,它体现着一种对人的关怀。
邵佳一为队友祈祷
因为总是上不了场踢比赛有情绪,年轻气盛的邵佳一在沈阳甚至与恩师沈祥福发生别扭,中国队的官员随后找邵佳一谈话,要求他端正思想。这一举动看来是取得了明显效果:比赛开始前1分钟,通往场地的过道旁边,中国队的上场队员们等待着出场。邵佳一走到大伙跟前,一一和他们握手,并喊着“兄弟们加油”,“哥们儿争气”。比赛开始后,邵佳一一边向看台走去,一边做着祈祷动作,虔诚得有如一个教徒。谁说中国队是散沙?邵佳一的举动击垮一切谣言。
阿拉伯人集体下跪
上半时结束,中国队1比0领先。记者来到体育场外休息片刻,体育场旁盖有一座伊斯兰教祈祷用的小楼。大约有一百多名穿着白袍子的当地人,迈着急匆匆的步子向小楼跑去,有秩序地脱鞋,门外顿时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鞋;双手高举过头,倒地即拜;唱着难懂的伊斯兰曲子,他们开始用心祈祷……下半时比赛快开始,这些人又急急忙忙往赛场赶……
无论是怎样的一种形式,这种对足球的尊重与虔诚都让人感动。
场外的电视记者
一成都来的电视记者,不属于正式采访记者之列,依然来阿布扎比采访,据说所有的费用还是由四川某企业提供。不在“编制”之列,自然无法享受“在编”的待遇。为了一张采访证,他跟亚足联的官员磨了半天嘴皮,但依然不被批准。
比赛开打,该记者双眼望穿秋水,却依然执著地站在体育场门外,不住地托中国同行:“帮我带一张证出来也行呀,来了,我就一定要进去……”不知他最后是否进了赛场,夜色中他坚定的面孔,依然让人感动。
为了带喇叭进场
有数千球迷现场为中国队加油,他们多是在当地工作的华人,像在国内一样,他们准备了旗帜、标语,还包括喊口号用的喇叭。好说歹说,标语和旗帜都给带进场了,但喇叭可是铁家伙,球迷中会不会出现一个拉登?警惕性颇高的警察死活不让带。中国人是灵活的,一位面容姣好的女球迷描上了中国记者:“大哥,咱也是中国队,你能进场地,能不能帮带着这个喇叭进去,给扔到看台上去?”当然无法拒绝这样的要求,为了防止万一,女球迷用了两个塑料袋,里面还垫着一件衣服。
当我将喇叭奋力向看台上的中国球迷抛去的时候,心里充满着感动。
做准备活动的裁判
尽管许多人抨击来自牙买加的主裁判成为了主队的第12名队员,但这场比赛的执法者的职业精神让人感动。
比赛开始之前15分钟,三名裁判即穿戴整齐,他们来到主席台下面的草坪上做着准备活动:跑步、冲刺、弯腰、伸臂……一刻忙个不停,全然不顾炎热的天气。中场休息,他们休息几分钟之后,依然在主席台的过道上做着准备活动。没有人监督,也没有记者采访,但他们依然一丝不苟,这样的职业精神令我深深感动。
终场前才到的一家人
终场前五分钟,几名记者赶回宾馆发稿,在体育场外,与来自迪拜的三口之家相遇,他们是专门赶过来看球在那工作生活的中国人。“我们是下了班才来的,路上要花两个小时,票是早买好了,来了之后体育场的入口都找不着,真是急死人……”男主人说。
记者顺手一指,三口之家以冲刺速度而去,望着他们的背影,我为中国足球拥有如此真情球迷而感动。
范志毅为大头按摩
比赛结束,场内一片欢腾,休息室里,中国队员喜不自禁。李伟峰这场没有进球,但表现依然中规中矩,拼到最后,腰伤似乎又犯了,他一边痛苦地撑着腰,一边和队友说着什么。范志毅走了过来,关切地问了问小弟,然后伸出双手朝李伟峰的腰部摸去,用力地按了几按。虽是短短的几十秒钟的时间,但一代人对一代人的关爱,却在这一刻得以体现,这一动作令人感动。
(足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