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3月27日电(记者肖春飞):高淑英无疑是中国田径的另类。无论是内战还是外战,无论教练员在不在身边,她都能一次又一次撑杆跳过新高度,破亚洲纪录如闲庭信步,如今已有资格挑战世界高手。但高淑英之所以成为另类,不是因为成绩,而是因为“以赛代练”的方式。这名上海体院的本科生每年参加国际大赛的密度和水平,足以让国内大多数田径选手咋舌。 与高淑英“以战养战”相比,中国田径界历来讲究的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每逢大赛,不是多参加一些高水平的国际比赛来尽快适应,而是闭门集中搞封闭式集训。其深层原因是田径界根深蒂固的陈旧训练观念:大赛前不应上强度,过多的比赛会影响训练效果。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易忽视的原因:以中国田径目前的水平,要想在国际比赛上拿名次,谈何容易;即使在国外比赛中赛出好成绩,地方的利益和教练员的利益在国内也得不到体现。浪费了金钱和精力,既无名,又无利,出去干什么? 中国田径界便陷入了这样一种悖论:一方面埋怨参加比赛太少,导致比赛经验不足、心理素质差,另一方面又惟恐参加国际大赛打乱了运动员的训练周期,在诸如全运会那样的国内重要比赛上便宜了“以逸代劳”的对手。 其实,从国外不少运动员的成功经验来看,国际田联每年举办的大奖赛和黄金联赛,几乎贯穿全部赛季,世界各路高手和新秀都是在频繁的比赛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国内也不乏这样的成功例子。除高淑英外,还有同是上海田径队的110米栏选手刘翔,以及此前的女子铅球名将黄志红、110米栏名将李彤。他们均以自己的切身体会驳斥了“大赛前不宜参加国际大赛”的旧论。“以赛代练”这一国际惯用的行之有效的备战手段,可以令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达到最佳状态。事实上,高淑英、刘翔等人去年在马不停蹄地参加了一系列国际赛事后,在九运会上照样是赢家。 为了给地方田径选手创造更多的比赛机会,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甚至制定了一些“强制”措施,如在国内两场室内田径赛中,运动员必须至少参加其中一场,室外比赛必须至少参加两场。但是,在前不久上海举行的室内田径赛上,全国各地来了不少人,但成绩低得可怜,不少运动员是“只出工不出力”。比赛本来是检验训练的成果,但在一些地方队认为不重要的比赛中,教练员、运动员纷纷走过场,训练与比赛的联系已被割裂。 田管中心主任助理冯树勇说,现在国内不少教练员、运动员对“以赛代练”还有偏见。所谓“以赛代练”,绝不是以比赛取代训练,而是指通过高水平的大赛让运动员在技术水平、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锻炼,并能吸取先进经验,从而带动和促进日常训练,长期保持比较稳定的竞技状态。 要促进国内教练员、运动员早日接受“以赛代练”的科学训练观念,田管中心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方面要及时总结“高淑英现象”,并结合中国田径的实际,宣传推广;另一方面要打通地方队选手自主参加国际赛事的渠道,让更多的地方队的好苗子能到世界赛场锻炼,充分利用世界田坛的公共资源。此外,还要切实研究如何将国际大赛成绩同全运会成绩挂钩,如何修改规则让地方的利益和启蒙教练员的利益在地方选手走出国门后得到体现,让地方从不愿放人出国参赛到想办法送人出去磨炼。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像高淑英这样的国内田径选手单枪匹马走天涯,在世界大赛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当高淑英不是另类而过去那些离不开教练员、一上国际赛场就晕菜的“训练型选手”成为另类时,中国田径的腾飞就指日可待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