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李仁臣 仿佛在一夜之间,盐湖城成了世人注目的焦点。 盐湖城对我们来说,不仅遥远,而且陌生。搜索记忆,只知这里有个大盐湖和举世闻名的摩门教。 初抵盐湖城,始知这是座高原城市,环城皆山也,皑皑雪峰直指天际,没有朗朗兰天,雪路重重,似是天上的雪原。盐湖不小,早已冰封;盐湖城不大,人少车稀,街道横平竖直,房屋也不高大,没有美国东、西海岸大城市那种气魄。我们一行5人租住在一处民房里,是早来打前站的记者沿街看招租广告寻到的,三个房间各住一人,还有两人住地下室。卫生间只有一个,肯定不够用,好在有一种“洋马桶”,密封极好,内部又能冲水,价格又不高,便即兴添置三只,以备不时之需。有人忽发奇想,意欲“引进”,放在汽车后背箱里,外出旅游时肯定方便得很。 此时的旅馆酒店,早已人满为患,平时七八十美元一天的房间,已涨至二三百美元不等。各式奥运徽章和琳琅满目的纪念品,也在凛洌的寒风中摆上街头。还有五环标志的防寒服,各种款式的太阳镜,竟相展示于街头。初来乍到,让人感觉到冬奥会是物质的。 让记者们最关心的,莫过于新闻中心。对我们来说,这不但是信息总汇,也是工作的枢纽。步入新闻中心大厅,顿感殿堂般的宏大气概。这里各种设备一应俱全,比起悉尼奥运会来毫不逊色,只是这里再也不发这发那,连摄影记者也不发摄影包,只有工作条件,没有“物质”,喝饮料,用点心,均明码实价,盐湖城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变化,是否让人感到冬奥会是精神的呢?再看看志愿者的那份笑脸,那份周到,那份不厌其烦,那声声道来的“祝你在盐湖城生活愉快”,即便办事效率不尽如人意,那份热忱还是十分可嘉的。 冬奥会,确实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办得成功与否,就看两者结合得是否完美。我们办2008年奥运会,从现在开始就要定下“双丰收”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