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宋卫平掀起轰轰烈烈的“扫黑风暴”后,“揭黑”、“打假”成了岁末体育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但是当“黑哨事件”这个原本沉重的话题,逐渐变得轻佻、捕风捉影、甚至成为时尚时,人们只能将那些连什么时候能辨出真伪都不知道的“家丑”当成故事来听。 “污点证人”宋卫平无疑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尤其当他陷入“孤军奋战”的困境时,他心中的焦虑和无助是旁人无法体会的。所以,当上视的那位女记者向他念出“8人黑名单”时,他会以一句“差不多”来回应;当“神秘中间人”出现时,失去理性的宋卫平就像溺水者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迫不及待地将其带到广大媒体前公布所谓的“名教练买球员”和“三十万的电汇凭证”。当这一切被证明是闹剧后,松了一口气的“被告”们当然想让宋卫平也当一次“被告”。至于一直标榜追求客观、公正的媒体在具有如此超级轰动效应的“猛料”前,就像突然看见一粒蜜糖的馋嘴小男孩,拿到第一手资料的媒体早就失去了调查核实的耐心,不计后果先刊发再说。这种“斩钉截铁”的作风让从网上获悉此事跟风报道的其他体育媒体后悔不迭又佩服得五体投地。此时,人的理性在追求名利的原欲面前显得多么的脆弱、可笑!当然,失去理性的后果就是《球报》将在一个月内与中远俱乐部对簿公堂。 熟悉媒体的人都知道,经过记者高超的技术处理,再“刺激”的报道都可能让“苦主”找不到投诉的机会。假如法制健全、执法严厉,吹黑哨的裁判和报道失实的媒体以及浑水摸鱼的骗子都非常清楚一旦自己“越过雷池”后即将面临的严厉处罚,此时不用别人呼吁,他们的理性会比任何时候都经得住考验。但可惜的是,人们总在利益受到侵犯后才会想起法律这个有效的武器,如果联赛开始之初就健全相关的职业体育法律并严格执行,“假球”、“黑哨”完全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中。不过,以“扫黑风暴”为契机,尽快健全相关法制,让司法介入职业足球,进而使整个体育市场规范化、制度化,仍然不失为亡羊补牢的明智之举。钱旭陈建军 (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