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中国男排在香港举行的世界锦标赛亚洲区预选赛上后来居上,以3:2击败拥有当时世界排坛金左手主攻手张允昌的韩国男排,北京的大学生首度喊出了荡气回肠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口号;也正是在那年,中国足球开始真正寻梦世界杯,由于大赛综合经验的缺乏惜别西班牙赛场。 21年后,仿佛是一个不期而至的轮回,当米家军势如破竹地碾碎西亚军团和中亚狼的包围,即将圆却中国足球世界杯之梦时,中国男排却在韩国昌原被日韩澳三队压在难堪的“老四”位置上。 这是一种巧合,又不完全是巧合,这是一种必然,尽管不是所有人都承认。当初中国男排依靠“原创”的快变进攻,依仗汪嘉伟、沈富麟等世界级水准球员,再加上顽强拼搏的斗志,跻身世界前八绝非偶然。但是之后的男排在技术情报上的滞后和对自身定位错误的估计,使得中国男排很快就在世界排坛失去地位,一味沉溺于中国男排的“以快制高”,却无奈于世界排坛巨人云集的新格局。80年代前期还和我们平起平坐的美国、意大利男排都在随后的大赛上夺取世界冠军和奥运会冠军。90年代起,虽然中国男排在几届亚运会上凭借一时发挥夺取冠军,但是这个阶段整个亚洲男排水平低下却是不争的事实,反观韩国男排卧薪尝胆,瞄准世界男排发展潮流,强化主攻实力,终于在90年代末期涌现了亚洲历史上最具世界水准的主攻手——金世镇,全队实力自然超群于其他亚洲各队。 中国足球的发展史无需赘述,整个80年代都在一种技术风格的务虚中荒废了时间,只有在1994年职业联赛开始后,才加快了和世界足球的接轨,尽管我们的联赛、球员、裁判、俱乐部在组织、管理、监督、经营上均有不小的差距,包括至此倘若冲出亚洲也不能说明中国职业足球的无暇,更谈不上完美。 现在的中国足坛已经很少听到要学欧洲还是南美的争论,“赢球才是硬道理”,职业联赛在发展中用事实不断冲刷我们多少年来陈旧的观念;外籍教练和外籍球员的引进,让我们看到我们在足球传统教科书上的迂腐;参与国际足球交流,让我们知道怎样维护我们的权利;赞助商和新闻媒体的介入让我们见识了“足球经济”的巨大价值。 说到这一切,在中国排球界一些人士看来仿佛都是天方夜谭,一句“排球哪能和足球相比”就会噎住你,其实并不然,比如我们的联赛缺乏卖点,索性让国手出国打球,为什么还要不可思议的年龄限制?韩国能在短时间培养出金世镇这样的高大主攻手,我们在主攻手培养上是否也有缺陷?在中国男排整体战略思想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男排的痼疾不是换个教练就可以轻易解决的,过去的汪嘉伟不行,今天的邸安和也未必行 而如果我们长时间不能解决好男排建设上的这样几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男排和男足20多年间发生的一个轮回就只是留给我们的一个教训,这个教训就是:发展任何竞技体育项目,必须瞄准世界的潮流,任何形式的“夜郎自大”都是致命的。 (搜狐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