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温婉之乡,柔情似水,一如温文尔雅的黄浦江;展现阳刚与激情的散打赛却这样奇怪地选择了东方明珠。 赛前就有人断言:这类如此血性的比赛上海人不会有兴趣。果然,直到我们在比赛当天抵沪后发现,整个城市并不见有散打赛的宣传标语,就连卢湾体育馆场外也只孤单地挂了一条欢迎横幅。下午2时许进入馆内,座位上只零星地坐着不到二成观众。组委会秘书处一位干部大吐苦水:“这次起码要亏200万元!” 可仅仅过了半小时,卢湾体育馆竟魔术般坐了近八成人。组委会一位女士喜出望外:“想不到!想不到!今天是星期四,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上海观众来捧场。今天200张、明后天各400张贵宾票也一抢而空了。要知道,贵宾票一张需680元啊!” 屠洪刚一曲《中国功夫》拉开沪上论剑的帷幕。歌声铿锵,舞步昂扬,舞台以大板块的金色面板铺陈着刚性。从没有见过上海人办的开幕式一招一式都带着雄性的霍霍剑风。 连观众也变得刚性起来。这场小型的开幕式演出可让那些前来参观的老外大饱了眼福。因为场上演员表演的武术,可是他们最喜爱的东西,在现场的外国人几乎人手一部摄像机,近乎贪婪地捕捉着场上的每一个镜头。而相比于此,观众的专业眼光更是令人叹服,选手每一个精彩动作都会引来他们如雷的掌声。大多数人几乎都是从头到尾地观看了全部11场比赛,退场的时候,一位带着女朋友来看比赛的小伙子兴致未消地对记者说:“太精彩了,后面两天的比赛我还要看。” “打!”、“擂他!”、“踢!”“劈腿!”之声不绝于耳,坐在记者后面的一位中年女士屡屡在节骨眼上猛站起来喊:“把他推下去!”直到发现自己引来众多注目时,她才不好意思地坐了下来,但一到关键时刻,她又故态复萌。在这里,我们忽然有了一种仿佛在东北看球的奇怪感觉。 当然,年轻是主角。场内十多二十岁的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血气方刚,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思维,他们急切摆脱束缚冀求活力。而这些,在昨天那个蓝白相间的方形台上,他们都可以找到相对的东西。喜欢什么?“强壮的肌肉”、“酷酷的神情”、“帅呆了的劈腿”———在现实与梦想之间,他们找到了宣泄的对象。 媒体对本次赛事的热情也出乎意料。 虽然比赛组织者并不负责各媒体的任何接待费用,但“自告奋勇”前来采访的媒体却大有人在。在组委会提供的报名统计表上,记者看到了七八家在国内颇有影响的媒体,而地方媒体报名采访的也有近30家。而中央电视台也动用了最强大的转播工具和一百多名人员,对本次赛事进行全程现场直播,这在以往的单项世界比赛中,并不多见。昨天下午到现场的记者甚至比曾经同在这个场地进行的CBA总决赛的人数还要多。 一位当地同行说,多举办这类比赛对上海有好处,至少可以让上海人注入多些决断、勇敢和阳刚。也许此话失之偏颇,但无论如何,这次武林对决已在“婉约”的上海滩搅起了一股“豪放”之风。 本报记者 周方平(本报上海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