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北京队主力守门员的李立新一度小有名气。他曾经对我说:“我之所以能踢到专业水平,完全就是从小被教练骂出来的。”稍有失误,或训练中稍有懈怠,教练立即开口就骂,甚至有时还会动手,但这招儿对李立新挺管用。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李立新的名气不逊色于当时的国门傅玉斌。 但是后来,也许是因为年龄大了,也许是因为没人骂了,李立新渐渐为人所忘。只是他的这句话,始终被我记着。 我并不是主张教练骂人,甚至反对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训练”。但是一个现实是,不论是在俱乐部队,还是在国家队,只要你在场上踢球,只要你参加训练,你就无法停止那些骂你的人的嘴。这些人,有教练,有领队,有俱乐部老板,但更多的,是媒体,是球迷。 职业化后的中国足球把观众大量引到了现场和电视转播面前,同时也引来了无数的骂声。在骂声中,有些人跌倒了,有些人愤怒了,有些人下课了,有些人成熟了。 在所有挨骂的球员中,国家队队员听到的刺耳声恐怕是最多的。骂国家队的“传统”不止是在职业化以后才有。早在1985年曾雪麟率国家队在那个著名的“五一九”以1比2输给香港队时,就有无数球迷给曾雪麟发来了不乏谩骂与羞辱之词的信件,甚至还有一个球迷给他寄去了手术刀,那意思是“你死了算了”。 输过球、挨过骂的曾雪麟现在过得挺好,仍然活跃在足坛上。从他那届算起,到米卢这一届,中国队已经历经年维泗、高丰文、徐根宝、施拉普纳、戚务生、霍顿等人,不出线的历史仍在沿续,不挨骂的主帅却未诞生。 在骂声中,我们能做点什么? 1996年戚务生那届国奥队后败马岛后,张恩华、杨晨刘越等队员都说,国内球迷肯定得骂我们,骂吧,谁让我们不争气来的,球迷骂我们也是活该。 如今,四年过去了,张恩华、申思、杨晨等国奥队小将都成了米家军里的顶梁柱。四年前输球的他们,即使“扛”到了十强赛,又凭什么不再输呢?再一次挨骂,也许是他们必然要承受的心灵之苦。 1997年,在十强赛对沙特队一役中射失那个著名的点球后,范志毅顿成千古罪人,背上千古骂名。但骂声中的范志毅不为所动,再有点球机会来临时,不像有些队员那样畏手畏脚,怕担责任,仍然一如既往,勇往直前,面无惧色,抬腿便射。敢罚,敢负责任,是男儿所为。但在有名可查的点球史上居然四罚不中,小范也该反思其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了。 范志毅是个敢于罚点球的人,但不是个善于罚点球的人。什么时候既“敢于”又“善于”了,骂他的人也就少了。 中国队西安一战,因一脚回传失误而导致中国队丢球的李铁成为谩骂的中心,“换李铁”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之后李铁在马累病倒,很多人认为他是被“骂倒”的;但在对柬埔寨队一役中李铁复出,表现突遭好评。然后赛后的李铁却认为自己这场球打得与西安一战时差不多,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认为自己是踢得“好”了。 李铁接受一家媒体记者采访时反问:“你知道(首仗打马尔代夫队时)观众喊完‘换李铁’后我的失误是多少吗?”——“一次都没有。” 中国队虽然前三场都赢了,但踢得不好,是事实。这时候球迷和媒体开骂,可能会有过激行为,甚至会有别有用心者,但反省自己,每个国家队的成员都应该为自己感到脸红,谁让你没打好呢? 就像媒体拦不住你踢得臭一样,你也拦不住媒体鸡蛋里挑骨头,但你在骂声中到底应该做点什么,的确值得国家队里的每个人反思。(丁力达)
(搜狐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