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队在这届世青赛首场的表现,证明他们在香港四国赛上的成绩不是偶然。像这样一支整体搭配纯熟、还有好几招经过千锤百炼的固定战术套路打底的队伍,在青年队的行列中确实是“稀有种群”。 前25分钟比赛里,他们还表现得有些紧张,技术失误多于对手,整体组合也像少了些润滑油的机器,多少有些磕磕碰碰。但他们比对手成熟的地方在于,从上半场的下半段时间起,他们就找到了自己的信心,恢复了自己的节奏,技术动作成功率明显上升,一些位置间流畅的传接配合开始显现。可以说,前25分钟美国队没有抓住几次好的快攻机会,他们在身体、速度和个别位置上个人技术的优势,其后便淹没在中青队整体战术的汪洋大海中了。 其后60分钟时间里,中青队把自己“361”阵型的优点充分发挥。中场利用人数上的优势,以层次感很强的布防,让对手总是陷入包围圈之中,断抢成功后发动快速突击。于涛突前作为“假中锋”,实际功用是调动对方防守重心,牵制防守力量,为埋伏在前卫线上的真正攻击手创造机会。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尽管美国队因为忌惮中国队反击的速度,而总是不敢把后防线前压,始终在后场保持防守上的稳定兵力,但在实际的反击中,中青队总是能形成多层次的整体反攻。中场球员的大举压上,使得他们的这种反击,和一般意义上只局限于一两个快速锋将凭个人能力冲杀的“反击”,在威力上有了质的区别。 无论在进攻上,还是中场防守上,中青队几乎都做到了“以人多打人少”,这就是战术组织优越性、战术水平高于对手的集中体现。去年,上海申花队在联赛中打出“361”阵型,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术智慧令人折服,如今,类似的战术思想在中青队用来,尽管在节奏掌握上还显得十分幼稚,一味打快,造成自己的失误率提高,但因为人员挑选的范围更大,关键位置上球员的特点更为明显,整体效果也显得很是不错。 不过,“363”阵型的最薄弱环节,两个“肋部”的防守问题,申花有,中青队也有。三个后卫实行区域盯人,但中后卫和两个站位靠边的后卫之间,经常会空出两个通道。美国队这场比赛其实也有一定的战术针对性,那就是得球后快速转移到中国队边前卫的身后,走边后卫的外线发起进攻。但这样的进攻要收到实际效果,必须要在把中国队边后卫吸引到边线附近后,利用肋部空出的更大空间,在这个区域里由后上队员制造真正杀机。因为美国队的球员在整体战术上毕竟还显得生疏,他们能找到中青队的这个漏洞,也能够占据这个有利空间,但发起的真正有威胁的进攻并不多。 当然,美国队全场的机会并不少于中青队,如果他们能把握住机会的话,这场比赛是平、是胜也都有可能。中青队的战术优势,实际也被自己战术上的薄弱环节拖累,比赛后15分钟的被动局势,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临场解决好如何弥补这个薄弱环节的问题。 要中青队打出滴水不漏的足球,显然要求太高,不过既然中青队是这样一支靠整体战术、而不是突出个人进行比赛的队伍,创造性和即兴发挥要让位给严密的组织和战术计划,那么对他们在战术组织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也是必然。以后的比赛中,中青队在两个软肋的防守问题如果能解决得好,那么凭借他们的快攻质量和定位球配合的功底,他们很有可能取得令人吃惊的成绩。 (体育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