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希丁克、米歇尔、范哈内亨、特鲁西埃、科埃略等大牌,到斯蒂芬森、阿德里安塞、阿里·哈恩等不被中国球迷熟悉的“无名小卒”,国足选帅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尽管有接近选帅小组的人士透露,“中国足协已经基本确定荷兰人哈恩为未来中国队的主教练”,但国家队将由沈祥福挂帅出征巴林邀请赛的消息表明,帅位的归属离“水落石出”还会有一段时间。看来,国足选帅依旧要“难产”下去。 回顾前段时间一些专业体育媒体上关于选帅的报道,感觉如坠五里雾中:今天说是范哈内亨排位第一,明天成了中国足协与特鲁西埃草签协议,再过一段时间阿德里安塞半路杀出,直到现在阿里·哈恩几成定局……媒体报道上,天天有进展、日日有猛料,一惊一乍让人目不暇接,虚火上升。 于是就引出了这么个问题:究竟是中国足协在选帅,还是媒体在选帅?究竟是谁造成了选帅难? 当年中国足协选择米卢时,似乎没听到过这么多的无序报道,为什么这次,一些媒体铆足了劲去炒选帅? 其中的缘由很简单:韩日世界杯之后,中国足球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低潮,而向来以足球报道为生的专业体育媒体,为了填补热点的空白,只能在选帅上做足文章。所以,尽管足协对于选帅内容一再保密,选帅小组也是尽量“隐身”,但这并不妨碍有关新闻的火热出炉。 对于选帅竟然会有这么多的内幕和秘闻,有这么丰富的不同版本,我们希望这仅仅是“揣测”,而不是无端的“编造”。 当然,在新闻渠道的控制上,中国足协也应该加以反思。如果把选帅的一举一动都放在显微镜下,肯定会让足协的工作处于被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范哈内亨“狮子大开口”,就是个例子。但一味逃避遮掩,也不见得高明多少。媒体之所以“听见风便是雨”,也是因为足协对相关的新闻出口控制非常不力,“走漏”了并不准确的“风声”。 在选帅的方式上,中国足协应该更多地和国际接轨,除了必要的“撒网”,还应该有一种职业态度。中国足协在把阿里·哈恩作为第一人选之后,对于另外的候选人如特鲁西埃、范哈内亨以及科埃略等,依旧采取了“吊胃口,留后路”的方法。这种“到处留情”的不专一选帅方式,令众多欧洲名帅非常恼火,更使得中国足球的声誉受损。 韩国足协在选择国家队主帅时,是由教练委员会投票决定。中国足协不妨向“邻居”学学。本报记者陈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