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一般电视剧的剧情安排,在人证、物证俱在,上级领导又很支持的情况下,案件应该到了最后收网的时刻。但当某些权力失去公众信任以后,请更高的权力来裁决和制约,也无疑是个好办法。在国家体育总局及国际足联、亚足联纷纷表示出高度重视后,中国足球的“扫黑行动”似乎也到了该做定论的时候。 很多人期待着中国足协又一记重拳的击出,也有很多人在等着看“黑哨”狼狈的样子。单从“绿城揭黑”这一个案来看,是到了惩治“黑哨”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把“绿城揭黑”作为中国足球“扫黑行动”导火索,作为中国足球反腐风暴揭幕战的话,中国足球的“扫黑行动”非但没到打上“剧终”的时刻,反倒恰恰处在面临抉择的十字路口。 保护的不仅仅是面子 中国足协网站是中国足协发布权威公告的地方,像国家队正式名单、大小会议的通知,我们都是从这里得到的。在中国足协阎“掌门”表达了“打假治黑”的决心后,该网站这方面的讯息虽没有其他网站那么铺天盖地,但仍然可以看见不少尖锐的文章。后来,宋卫平说出给裁判送钱是从联赛第四五轮开始的,于是,本赛季绿城所有轮次执法裁判的大名,在包括中国足协网站在内的各网站上全部亮了相,不少人开始据此推测哪些是“黑哨”。但几天前,这部分内容却从中国足协网站上消失了。 这只是个小小的细节,是某种心态的反应,因为没有意义也就没有探寻原因的必要。近段足协电话特别忙,但工作人员的态度却出奇地一致。除了中国足协的官方表态,没有人公开谈论“黑哨”问题,实在被问急了,也总是以“太极绵掌”化解了事。“黑哨”这个中国足坛眼下最大的丑闻,却成了中国足球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们最忌讳的话题。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加上中国足协领导又有“不许乱说话”的指令,工作人员及现役裁判们三缄其口似乎可以理解。但让人不解的是他们讳莫如深的态度,似乎保护的不仅仅是中国足球的面子,而是一种习惯,一种多年的积习。 有体育部门的官员曾经说过,中国足球算是比较透明的。这话不假。如今的中国足协像是罩在一个玻璃罩里,外面的人可以准确无误地看到里面发生的事情。但毕竟罩子里有很多见不得人的事,当外面的人把目光投向这里时,里面的人便习惯性地挡在玻璃罩前,让外面的人有所发现,又总是探不明事实真相。 有些人这么做是出于习惯,是受到玻璃罩内氛围的影响,但也有个别人不是出于习惯,而是为了掩盖。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拔出“黑哨”带出多少泥来,恐怕是眼下很多人最为关心的事情。心里有鬼的在观望,没做亏心事的同样不愿多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似乎成了中国足协不少工作人员的生存之道。 跳出来的是边缘人物 由陶泽如、陈道明主演的《黑洞》,眼下收视率很高。之所以叫《黑洞》,那是因为黑洞就像个黑色的大漩涡,当洞口的人有意或无意被漩进其中后,越靠近漩涡中心的人被缠得越紧,反倒是身处漩涡边缘的人比较容易跳出来。 中国足球界也有这么个大漩涡,很多人明知道有的“行规”没有公平、公正可言,甚至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行规的受害者,但还是没几个肯跳出来,尤其是与漩涡最近的人。他们中间要么是牵扯到自身利益,难以自拔;要么是不愿做“出头鸟”,打破现有平衡。所以,在身处边缘的宋卫平跳出来“揭黑”后,我们只看到了已经退出足坛的吉利和徒留虚壳的广西足球俱乐部,站在宋的身后继续声援。 宋卫平是中国足坛的一位新兵,但这位新兵去年一年就投给绿城将近8000万元,可到头来,不仅冲A未果,球队还因打假球遭受重罚。宋卫平花的是自己的钱,他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所以他毅然跳出“黑洞”,并把矛头指向“黑哨”。 给裁判送钱,已经是中国足球圈公开的“秘密”,有很多俱乐部对此也很反感。但大多数俱乐部除了在口头上支持一下宋卫平外,没有人愿意像广西俱乐部那样真正拿出“黑哨”的证据作行动上的支持。因为行规是大多数俱乐部自己建立起来的,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既得利益者,他们不会、甚至不愿意跳出来打破已有行规,除非他们发现行规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 改变现有生存环境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也是为什么总有人跳出来表示“揭黑”,却只有宋卫平真正揭了点黑幕。不少人把“揭黑”当做胁迫行规的筹码,一旦得到满意的结果,“揭黑”便被扔到了脑后。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说明中国足坛的大黑洞不仅黑,而且得到了圈内人士的认可。当然,我们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有良知的,还是愿意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但他们之所以没有像宋卫平那样跳出来,因为他们还在观望,在看“黑哨事件”是像以往一样内部消化,还是司法介入,而这将影响着他们以后的行为,甚至动摇行规。 馊主意为何受欢迎 在阎“掌门”表达了严惩“黑哨”的决心,并南下杭州后,四川一媒体报道,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由李富荣(主管训练竞赛)、王宝良(主管纪检)、何慧娴(主管新闻宣传)组成的3人调查组。这一调查组的成立,不仅表明体育总局“扫黑”的决心,表明清理中国足协内部腐败分子的意图,同时也让我们隐约感觉到“扫黑”的走向并非司法介入,而是内部解决,尽管解决手段可能比以往都要严厉。 关于司法介入的可行性,不仅中国足协吃不准,就连法律界同样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论调。不过,前两天在北京举行的研讨会上,到会的北京法学界和司法界的10余名教授、律师、检察院和法院人士,就裁判场外收钱构成何罪、司法能否介入和司法解释能否尽快出台等大众关心的焦点问题进行了研讨,几乎所有人都认定裁判收钱构成受贿罪。尤其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刑庭法官朱平倾向于受贿罪的观点,让我们看到了司法介入的希望。在这一前提下,中国足协、乃至国家体育总局果断“惩黑”固然重要,如何“惩黑”则成了重中之重。 一位老裁判给足协支招,希望他们选择内部停哨的办法。这显然是个馊主意,但却是个很多圈内人倾向的主意。说它是个馊主意,因为内部停哨过去也有过,但结果不但禁不了“黑哨”,反倒因毫无威慑力而使得“黑哨”愈发肆无忌惮。说它是个圈内人倾向的主意,因为这是个打击面最窄,又能向外界交差的办法。中国足协之所以迟迟不肯提请司法介入,不仅在于没有这样的先例,更在于他们对后果的顾虑。 用权力来进行最后的裁决,或许能解决“绿城揭黑”事件,将某些已经暴露的“黑哨”清除出裁判队伍,甚至带来短暂的平静。但权力的力量,再大也大不过国家法律的威慑力。更何况,不少圈内人士不管是否有污点,他们都在关注此事的最终结果。因为这一结果将告诉他们,中国足球最终是由权力还是司法来约束。结果不同,他们日后的做法自然也不一样,这才是“绿城揭黑”真正意义所在。 “黑哨事件”不是孤立的,它引出的将是中国足坛的腐败问题,所以,“黑哨事件”已经不是中国足协可以内部消化的小问题,而是必须受制于国家法律的社会问题。如果有关部门仍然担忧司法介入的风险,执著于内部解决的好处,那么,最终的结果将是,解决掉一批“黑哨”,却解决不了“黑哨”赖以猖獗的环境。(曹竞) (中国青年报) |